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记者 徐飞鹏
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6%,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很多都超过了80%。毋庸置疑,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如何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培育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增长点?政协委员们对此展开热议。
“先布棋局后落子”
目前,在全国小城镇建设中出现了一些“空心化”的误区,有些地方在利益的驱动下,一味追求城镇化的高速度和规模扩张,一哄而起,有速度无质量。有的房子盖起来了,但是农民不搬家,土地置换不了,造成土地不能复耕,不仅没有集约土地,反而浪费了土地。
孙太利委员认为,面临6.9亿人口的城镇化,小城镇建设必须筹谋在前,规划先行,“先布棋局后落子”。规划要吸收国内外成功理念,全面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和质量。发挥规划对城镇化建设的引导调控作用。在编制和完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地理、人文、历史、文化等因素,做到科学规划、适度超前。
依托传统文化避免千城一面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然而,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一个个城镇越来越相像,天南海北的城镇特色、文化标杆大都模糊甚至不见了。
对这种“千城一面,万屋一貌”现象,民盟中央认为,这体现了城镇缺乏历史文化精神的支撑。与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传统文化更能体现一座城镇的吸引力。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在规划建设时,就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环境、气候、民族、风俗习惯、古建筑特点等情况,从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创作灵感,建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统一的建筑。既要避免盲目拆掉有历史传统文化内涵的旧城区,也要避免出现新城区繁荣、旧城区衰落的不和谐现象。
城镇化不是消灭美丽乡村
在何星亮委员看来,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大多数古城都与当地的山水融为一体。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各种建筑必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不能抄图纸、搬样板,大兴土木,开山炸石,人造平原。城镇化不是要消灭美丽乡村,更不是要消灭美丽自然。应因境而成,而非毁境而就。各地的山水地貌不同,城镇建设必须因山就势,建筑和谐于自然,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建筑美与自然美协调和谐。
配套多元化金融体系
我国城镇化率虽已达到52.6%,但在软环境方面如医疗、金融、教育、服务业等其他配套服务建设上仍然发展水平不高。
农工党中央认为,软环境水平的提升需要金融机构进行大量融资来实现,“金融城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为此,要丰富经济较落后地区的金融体系,发挥政府和政策性银行的调控作用,对经济较落后地区逐步引入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多种金融平台机构互相合作形成融资通道,为乡镇地区融资提供更加高效、安全、快捷、多元化的选择。同时,进一步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建立金融城镇化建设的配套扶持政策,吸引金融人才,发展适合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