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这就是杨学民的木门厂,他就是杨学民,记者在他的木门厂采访时,被眼前这些新加工好的木器,吸引住。
记者刘青青:这是什么东西?
杨学民:这是个屏风,饭店里搁的那个屏风。
记者刘青青:像这些屏风能卖多少钱?
杨学民:大概也就是说2万5~6吧,反正这个东西要比实木复合门贵的多,但是我也不愿意做,太费事,一般情况下很少接这个单。这是一个朋友搁在这儿,非要让我做,没招儿了做了。
一单2万五六千元的生意都嫌麻烦不愿意做,杨学民居然对生意如此挑肥拣瘦,这让记者很好奇。
可记者调查发现,就在2年前,杨学民的木门厂却濒临破产,陷入困境的他,连给刚出生的女儿买奶粉都要找朋友借钱。
朋友史国太:在一块儿玩的同学们,弟兄们基本上都借遍了,都借过,虽然说都支持不了太多,但是也是有多大力量使多大力量。
妻子冯妹英:那时候我就想,跟我一块儿毕业的同学,人家生活的都挺好,我现在弄成这样,我觉得心里特别不平衡。
杨学民:那时候的道理活下来就是生存的道理,(工厂)几乎没有效益。
2011年的时候,杨学民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年后的2012年,他就将销售额提高了5倍,达到1000多万元。2年时间,就成功打造出当地最大的木门企业。
销售经理孙保海:从11年改进以后,订单一直做不完到现在。
某装饰公司老板马式超:一年估计能从杨总那儿最少最少走四五百万的货吧。
记者刘青青:就现在?
某装饰公司老板马式超:对。
经销商董义:到我们门市来的,找他们这个的门,找他们厂家这个门的人挺多,一看要是说不是这个牌子的,我们再说。
从濒临破产到当地木门产业龙头,杨学民只用2年时间,他到底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呢?
这个小村子就是杨学民的老家,10多年前,杨学民的家是村子里最穷的。
父亲杨俊:没有饭吃呢,你要煮锅里还没有米呢,吃的没吃的,烧的没烧的,那几年可困难了,都知道。
杨学民:那个时候村里人都开吃肉了,我就吃过葱花油面条,还有时候面条里面撒点盐,就光撒点盐陪上面条然后吃。
1995年的春节,给14岁的杨学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那年如果不是大姑妈帮助,杨学民一家甚至都过不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