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陈毛应 本报记者 蒋文龙
从一株深山野茶,发展到面积10万亩、产量1300吨、产值14.5亿元,品牌价值经评估为25.65亿元,仅用了短短30年时间。这一切,都发生在浙江“安吉白茶”身上。
今年以来,全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加上浙江“礼品农业”遭遇寒流,茶叶的销量和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但“安吉白茶”一枝独秀,不仅价格坚挺,而且畅销无阻。
“安吉白茶”这个大品牌是如何锻造成功的?在现代农业进入品牌化发展新阶段之后,浙江的“安吉白茶”将带给中国农业什么样的借鉴和启示?
每一道程序都大有讲究
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该村坐落在“万亩白茶园区”内,被誉为“中国白茶第一村”。
安吉县副县长徐礼明告诉记者,安吉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境内植被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均居浙江前列,基本看不到裸露的泥土,被称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孕育“安吉白茶”品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正是白茶采摘季节,黄杜村村民三三两两聚集在茶园内,收获着一年的辛劳。作为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徐礼明对白茶最熟悉不过。他对记者说,白茶叶子薄、梗粗、颜色浅,采摘时极为精细,“每一个芽头不是掐,而是撇,好茶选择在晨曦露珠蒸发之前,采摘的是一芽一叶的初展之状,每片芽叶大小均等,500克干茶最起码有7万个芽头。一个技艺熟练的采茶女一天摘下的青叶,也不过500克左右,1斤干茶要4个人采一天的时间。”
制茶车间里,工人师傅正在炒制新茶。“茶叶不仅要育好、摘好,更要炒制好。炒茶的关键就是要讲究抓、抖、扣、带,干茶才能达到色泽翠绿多毫,条索竖直苗秀,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爽甘醇,汤色鹅黄明亮。”
通过摊青、杀青、理条、烘干、筛选等一道道复杂工序,新茶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安吉县白茶女子合作社社长宋昌美,为我们沏上头道新茶。只见她先将少许开水冲入茶杯,接着倒进大半杯开水,隔着透明的玻璃杯,白茶翩翩起舞,如同无数个有生命的精灵。这时,白茶独特的香气慢慢溢出,弥漫在整个房间。喝上一口,鲜味无穷。
据权威部门检测,安吉白茶的氨基酸含量超过普通绿茶2~3倍。而氨基酸正是让人感到鲜爽可口的主要成分。
解决品牌定位的两难困境
品质是品牌创建成功的基础。但生产规模和品牌建设方法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一般而言,“限量版”的农产品适宜于采取礼品定位,定价时应走中高端路线,市场营销宜自建渠道;而大众消费品一般采取农贸市场或者超市营销的办法。这就让安吉白茶品牌建设进入两难困境:没有一定规模的支撑,就无法创建一个成功的品牌;但如果规模过大,又影响中高端定位,影响销售和价格。
在这方面,安吉的尝试颇具借鉴和启示意义。
1980年,安吉在天荒坪镇大溪村首次发现白茶树后,采取“无性繁殖”进行扦插,十年后首次种植出国内“珍稀白茶”5.9亩。
当时,为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现任县政协主席,时任溪龙乡乡长叶海珍,天天到农民家做工作,动员他们种植白茶。她计划用3年时间,在溪龙乡发展千亩茶园。并出台扶持政策,农民种白茶3~10亩以上,分别给予每亩150至300元补贴。
解决了农民不愿种的难题后,叶海珍还与中国茶科所、浙江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请来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参加培训的农民每人每天按10元标准发误工补贴。
1998年底,溪龙乡千亩茶园建设终于如期完成。次年,担任乡党委书记的叶海珍提出更大胆的规划:建万亩白茶基地。
此时,农民已尝到了甜头,各乡镇也群起仿效,一股种白茶的热潮席卷全县。2001年,万亩茶园规划如期实现。
在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处理上,安吉在全国率先实行“双商标”管理模式,即“安吉白茶”商标+企业商标这样母商标加子商标的管理模式,母商标主要用来树区域品牌形象,子商标主要明确生产者的职责,使安吉白茶品牌质量管理实现了从“要我管到我要管”的转变。
没有规模支撑不了品牌,但规模过大,又将影响品牌的定位。鉴于此,安吉出台政策,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的一律不准开发种植白茶,将规模及时控制在了10万亩,从而将重点转向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品牌美誉度的提高。
2010年10月24日,安吉县组织13位茶农走进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表了“北京宣言”,承诺从当天开始,安吉白茶将全面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白茶生产、加工,将严格按照农业规范标准进行,并且通过包装盒上的追溯标识,实现全程可追溯。一系列的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安吉白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显示:安吉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5.65亿元,位列全国茶叶十强之列。
文化的深度挖掘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也是产品进行区隔的保证。随着茶产品的不断问世,文化的挖掘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此,安吉的做法是利用专业名著进行品牌文化构建。
中国茶叶发展历史上有一部宋徽宗撰写的名著《大观茶论》,其中就有对白茶的描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能致。正焙之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锛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培。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在璞,无与伦比也。”
长期以来,对白茶究竟生长在何处,大家一直争议不断,没有定论。安吉请来中国茶学界的专家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专门的研究,确认“安吉白茶”就是宋徽宗《大观茶论》中的白茶。
有了这一科学权威的论证,安吉白茶就拥有了历史地位,品牌的文化品位得到大大提升。在此基础上,安吉白茶做出了一篇又一篇文化传播大文章。2011年,《如意》电视剧组慕名来此拍摄,今年初,上海一家著名企业又在此投巨资打造一个观光基地。这些都给安吉白茶品牌创建输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安吉,白茶品牌的创新已成为自觉之举。递铺镇银湾村的潘元清,为了种好茶卖好茶,2011年专门到清华大学自费学习一年,他有一块海拔400米、总面积600亩的茶山,为了防止被邻近茶园污染,相邻处他栽种杉树、桂花树形成隔离带,茶山上每50米海拔高度为一个区域进行编号,每一区域何时采茶、在哪一海拔高度采、采了多少、何时炒茶、炒了多少、卖往何处都一一记录。炒制时也是采用传统工艺,并可根据茶商需求,茶叶可以为龙型、凤型或螺旋型,更令人称奇的是,无论是冷水、温水还是沸水冲泡,茶叶立即沉入杯底,并且香气四溢。
提及未来之路怎么走,安吉县副县长徐礼明透露,县里正在建设安吉白茶市场,目前在对安吉白茶上市做精心谋划,县旅游委已经开启了白茶采摘游,相关企业已成功开发了白茶酒、白茶饮料、白茶含片等系列产品。据溪龙乡党委书记孙莉介绍,5月23日,黄杜村将有15位茶农赴台湾学习考察民宿的经验,努力将一年只能用1个月、闲置11个月的茶舍,变成游客品茶的乐园,将现在的白茶论斤卖,变为论杯卖,千方百计提升白茶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