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女户”?什么意思?哈哈,顾名思义,就是有两个女儿的家庭嘛。这可是我在福建尤溪新学来的词儿。
老话儿讲,养儿防老。尤其在农村,过去人们都觉得,一个家庭,必须有儿子,那干起农活来才是一把手,也才是家里顶门立户的。但现如今,人们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生儿生女都一样。于是,在农村,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二女户”。这些“二女户”之家,不仅农活没输给别人,日子还越过越红火呢。不信,咱看看去!
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副乡长老郑带领我们直奔山上而去。
八山一水一分田,尤溪的山多而美。虽已是十一月了,仍是满眼的绿意。哎,不对,前面山坡上满山遍野白晃晃的是什么?老郑哈哈一笑:那可是老吴挣钱的宝贝。
说话间,我们已来到了一座三层的农家别墅前。门前挂着一块小牌匾:兴农金柑专业合作社。
金柑?什么东西?其实就是我们北方人常说的金桔。小小的、金灿灿的,像缩小版的橘子。
别墅的主人老吴,此时已迎出门外,把我们热情地拉进屋里。
泡上一壶当地的茶叶,老吴给我们讲起了他的幸福生活。
老吴,吴绍桢,其实一点不老,才46岁,是地地道道的八字桥乡后曲村人。最早,他也和大多数村民一样,跑城里打工。打工的生活,孤单而艰辛。慢慢地,娶了年轻漂亮的媳妇陈巧珍,有了两个乖女儿的老吴,也不愿意抛家舍业出外打工了。正赶上政府鼓励大家种植金柑,于是,2002年,老吴夫妻俩便承包了80亩山地,种起了金柑。
种金柑并不容易。金柑树苗种下去,至少三年才能见成果。而这当口,老吴两口子可是一点儿没闲着,扎在山里,又是种树又是养猪。最多的年头,老吴家出栏了一两百头猪。
卖猪赚的钱,两口子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而是都用在了果园的建设上。爱琢磨的老吴,自己设计了化粪池、沼气池,找工人一个个都建起来了,果园初步形成了“猪、沼、果”循环运营。施了沼液等有机肥的金柑长势良好。然而,金柑好吃,但却很难侍候,怕风吹雨淋霜冻低温,一般到了零下4度果实就受不了了。为避免冻坏了果子,就只能赶在天冷前摘果。但摘早了,金柑没熟透,又会影响口感。这可难坏了老吴两口子。
爱琢磨的老吴又琢磨开了:蔬菜可以在大棚里种,金柑为何不能呢?于是,10年开始,他试着用竹子撑起塑料膜,为金柑遮风挡雨。嘿,你还别说,还真管用!降温了,下霜了,老吴的金柑完好无损。
信心倍增的老吴开始琢磨为金柑设计大棚。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两年间,老吴已为他的80亩金柑全部建好了钢架大棚。三米多高的大棚甚是壮观,远远望去,白晃晃一片。
钢架大棚种植金柑,既避免了金柑遭雨淋霜冻,又大大延长了金柑的挂果周期(可挂果到次年4月份)。熟透了的金柑又香又甜,老吴家的金柑从此出了名。
致富靠勤奋,致富也得靠政策。对此,老吴两口子深有感触。作为“二女户”家庭,两口子早就决定响应计划生育号召,不再追生儿子了。为此,乡里将他们纳入了“生育关怀帮扶项目”。种树缺钱,政府给他们低息贷款;建大棚,政府给他们资金补贴;缺技术,政府派技术人员上门辅导;解难题,乡里领导一对一服务。有了政府的支持,老吴两口子干劲更足了。
致富不忘乡亲。如今的老吴已不再单打独斗。他联合了乡里100多户种植户,成立了兴农金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猪-沼-果”一体化的生态科技示范园。目前,合作社金柑种植面积已超过200亩,年实现产值近100万元。老吴兴奋地对我说,他们生产的“玳瑁山”金柑还被农业部绿色食品中心授予了“绿色食品”标识。
“绿色食品”?那我可得尝尝。走,奔大棚去!
哇,好气派的大棚!570立方米的蓄水池,170多个自动高低喷水头,割草机、抽水泵、太阳能杀虫灯,应有尽有。满棚的金柑树,满树的金灿灿的果实。虽不是果子最成熟的季节,但信手摘下一个金柑塞进嘴里,齿颊留香,怎一个美字了得!
尤溪,金柑之乡,名不虚传!
《乡村大世界》播出时间:(首播)周六18:05-19:30(重播)周日23:17-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