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策划:徐传强 采写:本报记者 王颖军 郑淑琼
12年前,达利落地济阳,县域经济定位从此改变
食品巨头纷至沓来,农业大县却无法供给农产品原料
为达利配套的金百利包装厂也来自福建 记者徐传强 摄□本报记者 王颖军 郑淑琼
4月26日,济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的大门口停着二三十辆轿车,这些轿车的主人都是在达利工作的济阳县孙耿镇的村民。达利在当地落户12年,不少村民从车间工人开始干起,如今已经成长为车间主任,月收入四五千元,买车买房都不在话下。
作为首家落户的食品巨头,达利引领济阳一步步建设成食品工业城,县域经济定位从此改变。孙耿镇直接受益,财政所长为记者算了一笔账,镇财政每花1元钱,其中有近4毛钱是达利的贡献。
一个人的变化
12年,从月入四五百元到四五千元
曹庆宝是孙耿镇大颜村人,也是达利2001年在孙耿落户后招的第一批工人,5年前曹庆宝已经成为车间主任。和记者交谈时,这位年仅34岁的小伙子看上去快乐、自信。
“如果12年前我不来达利,肯定是到外地打工了。现在我不仅有了妻子孩子,还有房子车子。如果到外地打工,能不能像现在这样,真不敢想象呢。”曹庆宝初中毕业后入伍,2000年退伍后回到济南,先是在济南市区一家装修公司打工,2001年达利建厂招工,考虑到离家近可以节省时间、路费,他进了达利,一干就是12年,从一线工人到领班、带班、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一步一个脚印,每月的工资收入从最初的四五百元增加到目前的四五千元,“可以肯定的是,我对现在的日子很满足”。
济南达利有15名车间主任,其中像曹庆宝这样孙耿土生土长的有11人,他们都住上了当地首批商品房,开上了私家车,是村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
从业后的职位上升空间是达利吸引年轻人的一个方面,目前济南达利年轻的总厂长谢慧阳,也是从达利在外地分公司的工人一步步走到今天,这给达利员工们很大的激励和想象空间。记者采访的几位车间主任均认为,上升空间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工作责任心。比如,在机器出现故障时恰好到了下班时间,有责任心的工人会把故障处理掉再走,责任心差点的会把故障留给替班者。
达利目前有5000多名工人,负责人事招聘的综合管理部负责人魏铁成介绍,招工的年龄要求是18岁到40岁,不管男女,百分之九十的适龄孙耿人曾在达利工作过。
达利提供如此多的就业岗位,当地人不需要离乡背井去打工,在家门口打工,可以照顾老人孩子,农忙的时候可以下田干活。当地人也比较了外出打工的收入,在达利挣的不算少。一线工人月收入一般可以拿到2000多元,厂区有食堂,不管是不是在食堂吃饭,每个人每月都可以拿到300元副食补贴。厂区的宿舍可以为每个人安排床位,如果做到了车间带班一级,还可以申请夫妻房。
一个镇的变化
财政收入多了,改善公共福利
2001年达利投产,当年产值是1500万元,12年间经过五期扩建,2012年实现产值22亿元,贡献税收1.82亿元。
“达利绝对是镇上的支柱产业。”记者接触的每一位孙耿镇政府工作人员,在谈到达利时都以这句话作为开场白。财政所所长刘希军说,去年达利上缴的全部税收中,有3000多万元留作镇上的财政收入,去年镇上的全部财政收入是8000多万元,算下来,镇上财政每花1元钱,接近4毛钱是由达利贡献的。今年镇上财政收入计划突破1.1亿元,这样大幅的增长也主要靠达利实现。去年达利税收增幅为52.5%,今年达利又新上了功能饮料、牛角包两条生产线,而且济南达利已经成为达利集团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各界预计,2013年其产值、税收仍会有较大增幅。
有了达利,孙耿镇与周边的几个镇相比,财政收入高出来一大块,底气很足。上级部门要求推进的一些民生工程,比如为老年人投保的银龄安康工程、治安保险,应该由村民、家庭交费的部分,镇财政都承担下来,减轻了村民负担。近年来镇里的校舍、卫生院、敬老院等公共设施都得以修缮或重建,镇上的治安监控设备全部安装到位,也是因为有财力支撑。
镇政府对达利这棵摇钱树自然也是呵护有加。达利东侧有一条灌溉渠,远远就能闻到刺鼻的臭味,近看河水污浊,漂着生活垃圾。记者一行刚和河边的村民攀谈几句,马上有村镇政府干部模样的两个人走近,问记者是什么来头。原来,曾有媒体报道,因达利向灌溉渠排放污水导致庄稼受损,所以当地村镇干部对来此采访的记者颇为警惕。
在后来的交谈中,镇政府人士反复交待记者:“尽量不要提污水的事,达利排放是完全达标的,你看到的是周围居民、饭店排的生活污水,这里是个死水塘,水不流动,自然会发臭。”
且不论达利排放是否达标,一家著名的食品企业紧靠着一条臭水渠,门面自然也不光彩。镇政府相关人士说,为了维护达利的形象,镇政府决定与达利联合出资整修这条臭水渠,换上清水,种树养花,把这里变成景观湖。
达利辐射效应
以商招商,引来福建纸箱厂
谈到达利给当地带来的变化,除了就业、财政收入,孙耿镇负责人多次提到“以商招商”。基层招商引资的压力非常大,孙耿镇的干部,身上都背着指标。“你出去说你是孙耿的,人家没什么反应,你再加上一句达利在孙耿,人家马上就有兴趣了,这就是以商招商。达利就是孙耿的名片。”
达利的老板是福建人,金百利包装有限公司的老板也是福建人,2007年金百利在孙耿的达利隔壁投资建厂,目的就是为了给达利做包装箱配套。金百利生产的包装箱,工人用手推车就送到达利厂区,大大节省了达利从外地进纸箱的运输、时间成本。达利有一半纸箱由金百利供应,金百利除了给达利供货,还有一部分纸箱销到全国各地,一年实现税收收入200多万元,也是孙耿的优势产业。
除了金百利,另有两家彩印、包装厂在孙耿落成,应该都是看到了达利等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崛起的商机。食品包装之后需要运输,孙耿目前有一些个体运输户自己投资买车,做起了这个生意。
达利有5000多名员工,他们每个月有稳定的收入,带动了当地的服务业发展。达利东邻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市场,有饭馆、服饰店、鞋店、文印店。饭馆的数量最多,有十二三家,快餐店、炒菜、面馆品类齐全。面积最大的“正宗云亭”快餐店老板丁燕娥告诉记者,每月中旬是她最开心的时候,那时达利员工领到工资就会出来消费,生意好时一天营业额能达1000多元。面馆老板史志敬说,她家的田地就在附近,在这儿开店不仅能赚钱,也不耽误种地。
达利员工三班倒,到了晚上八九点钟,这些小店仍开门营业,店主们都是附近的村民,一年下来最少也能赚上万元。
企业发展瓶颈
生产线上得快,技术工很难招
或许是对水污染方面的高度警惕,也或许是因为总部不在济南,达利厂区拒绝记者拍照,也不能参观厂房。除了建厂创业的艰难、当地政府的支持,达利相关负责人谈及最多的是招工问题。
新上两条生产线后,达利目前的用工缺口近500人。“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还好说些,最难招的是高级技工,比如我们需要数控、电气化工程师,这类人才在当地几乎没有,如果到济南市区招,即便给的工资比较高,人家也不愿意来这里工作,毕竟生活条件差得远。”达利负责人对此颇为头疼。
记者在金百利采访时,厂方负责人也谈到了同样的问题:“一个懂胶印技术的工人,我们可以给他开出6000多元的工资,但这类人才很难招。当地人只重视眼前收入,不重视学习技术。”
相关链接
“食品工业城”创造发展奇迹
在济南“北跨”这一战略背景下,济阳瞄准名企、名牌,食品饮料产业膨胀壮大,去年完成产值115亿元,增长27.6%,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山东省食品工业基地”、“中国最佳食品投资园区”。旺旺、达利、统一、上好佳、巧媳妇、爱之味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济阳,全县食品企业达150余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52家。
在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济阳人用速度说话,用效率服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旺旺集团落户济阳,3天开工建厂,济阳人仅用5个月便建成了2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吸引统一集团落户,济阳用了9年。但从决定在济阳布点到正式落户,为统一办理10个环节的企业成立手续,济阳人仅仅用了27天。鉴于济阳项目推进速度及服务诚意,统一集团总裁林苍生破例亲自参加了济阳统一项目奠基仪式,并在投资9000万美元的基础上,把一期注册资金从1800万美元追加到3000万美元。
目前,济阳食品工业涵盖了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包装业等,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食品产业体系。其中,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依靠科技进步和实施名牌战略,济阳县食品工业创出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产品,如休闲食品行业的旺旺雪饼、旺旺仙贝系列,饮料行业的旺仔牛奶、达利园优先乳,饼干行业的好吃点饼干、旺仔小馒头,日常食品行业的嘉元食用菌、黄河大米、刘营清真牛羊肉、炒货,保健食品行业的天地健、三株,调味品行业的哈亚脱水蔬菜以及巧媳妇调味品、德馨斋调味品等。
济阳提出,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县聚集10家以上领军食品企业,食品工业年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把济阳建成“山东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新型食品工业名城。
(据《济南日报》)
□本报记者 王颖军 郑淑琼
达利、旺旺、统一、上好佳、耐斯……食品巨头纷至沓来,食品工业城崛起让济阳人骄傲,也有些尴尬:食品加工业每天需要大量农产品供应,比如面粉、大米、鸡蛋、食用油等,食品巨头们主要靠总部统一采购原材料,作为农业大县的济阳很少供货。
每天有大批知名品牌食品从济阳运往全国各地,食品工业城事实上是外来食品巨头们的生产基地,是否需要培养地产食品品牌?
食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需要一定的高级技工,用工荒常年存在,如何解决?
食品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污染灌溉渠,治污能否赶上排污的速度?
济北发展食品工业城定位明晰,前景看好,但需要迈过的槛还有不少。
反思
为什么不能用本地面粉鸡蛋?
记者在济南达利采访时,不时看到拉载面粉、鸡蛋的大货车进入厂区。总厂长谢惠阳介绍,作为一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对各类农产品原材料的消耗量巨大,每天仅鸡蛋就要用五六十吨。那这些原材料是从哪里进的货?谢厂长给出的答案让记者感觉诧异:“所有原材料都是集团总部统一采购,没有济阳当地供的货,但有少部分来自山东省内,比如花生。”
孙耿镇政府人士透露,达利所在的艾屯村曾考虑建一家面粉加工厂,专门为达利供面粉,艾屯村支书多次与达利总部就此进行沟通,但最终没有达成一致。谢厂长的说法是,达利对面粉的品质有严格的要求,全国各生产厂采用统一的进货渠道,可以保证质优价廉。
不仅达利,在济阳设厂的其他食品巨头也对当地的农产品“不感冒”,即便是鸡蛋这样运输成本极高的初级产品,也都不从当地进货。食品巨头们拒绝的理由是“集团总部统一采购”,但济阳当地人心有不甘,守着一个黄河灌溉区农业大县,广阔平原万亩良田,每个镇都有叫得响、拿得出手的特色品牌农产品,为什么就不能给越来越多的食品加工企业提供基础农产品呢?
其实,济阳多年来坚定信心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到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区主动招商,请进食品巨头,当然并不是仅仅想在这里建设生产车间,不仅仅是让食品巨头们在济阳设独立法人公司、把税收留下。济阳县委常委、副县长孙良才表示,之所以把食品工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是县里经过多次考察、理性分析后认为,济阳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业、畜牧业、林业等资源十分丰富,发展食品工业,既能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又能推动农业产业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济阳已经在想方设法为食品巨头们进行产业配套。旺旺集团牛奶生产线日需鲜奶300吨,据此推算,奶牛养殖规模达到5万头才能满足企业需求。为此,济阳出台进一步加快奶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购牛补贴、新建奶牛养殖场(小区)补贴、用地补贴、奖励资金等五项扶持政策,在极大地促进了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同时,也为食品企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食品巨头们的确还没有在济阳形成产业链,也可以说,这个产业链是断的。”济阳县经信局局长杨德超分析,“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比如食品巨头追逐商业利润必然要压低成本,选择进货渠道更多考虑价格因素,黄河灌溉区大米的品质在全国可以说是最好的,质优价也高,人家就未必会用我们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缺少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比如食品企业需求量非常大的鸡蛋,济阳农户也养鸡,但一家一户散养,没有大型蛋鸡养殖场。”
要把食品产业链接起来并且拉长,杨德超认为可以借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民上楼,土地流转出来,可以作为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比如一片5000亩地全部用来种花生,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减少人力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这样我们就可以和食品巨头们谈供货、谈合作了,质优价廉的花生可以供给济阳所有的食品加工企业。
反思
我们还需要地产食品品牌吗?
除了产业链续接的问题,济阳打造全国知名食品工业城,也不得不面对另一个话题,食品工业城都是外来品牌吗?外来品牌在这里建厂的同时,也在全国其他地区建厂,对于食品加工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如果济阳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已经在这里建厂的企业也可能会搬迁。近期在河南建厂的食品企业比较多,因为其劳动力成本更低。打造食品工业城,有没有自主品牌?有没有我们地产的传统优势品牌?
在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刚刚调任经信局局长两个月的杨德超摇摇头,沉默了几分钟。在达利到济阳落户前,济阳的工业品种单一,主要是以液压机、升降平台为主的机械加工业,形成产业化生产的食品品牌较少。当地人叫得响的主要有财元宝酒、生产瓜子的高老太、酷嗑。像刘家羊肉、垛石牛肉等,仅在当地小作坊生产,还没有形成工业化。
“发展地产品牌是必须的,我们称作双轮驱动。以前为了招商引资,我们给外来企业很多优惠政策,本土企业却没有享受到,今后,本土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将不亚于外来企业。”杨德超表示,正制定相关政策,重视培育本土食品品牌,本土企业在技改、土地、税收、金融方面与引进企业同等待遇。本土企业一旦成长起来,与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相结合,食品工业城会更加名符其实。
记者同时了解到,济阳正在规划食品工业园,以聚集更多食品企业,让产业集群优势更为突出。
反思
能不能建个食品专业人才市场?
采访中,几乎每家食品企业都提到了招工难的问题,达利甚至把招工的宣传横幅挂到了104国道其他企业的围墙上,旺旺等企业也是常年招工。工人每天工作时间一般是“8+4”,即8小时正常工作,4小时加班。12小时在流水线上站立工作,非常辛苦,很多“90后”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干一两个月就走了,工人流动性非常大,几乎每家企业常年存在用工缺口。
能不能招到工,甚至挖别家的墙脚,工资待遇是最重要的,所以各家食品企业要保持平衡,一家企业打探到另一家涨了工钱,也必须马上跟涨。记者与一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谈到另一家可以给工人开出4000多元的工资,明显高于他们,这位负责人很不屑地说:“你指的是季节工,这些人只在厂里留个电话号码,生产旺季的时候就让他们过去,没有劳动合同,企业不给他们缴任何保险,我们这里全是合同工,所有员工都有四险,即生育、工伤、养老、失业保险。”
到哪里能招到合适的工人,是企业方面最头疼的。尤其是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岗位,在当地更难招。达利所在的孙耿没有人才市场,济阳县每年也仅举办一两次人才招聘会,企业只能到济南市人才市场招人,或拉个条幅到某个乡镇招人。
有企业提出,既然有这么多的食品企业聚集济阳,是不是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食品业人才市场?这个人才市场定期开放,所有的食品企业都可以现场招工,应聘者也可以现场“货比三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反思
治污能否赶上排污的速度?
一碗小米粥放时间长了也会发臭,食品加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产生的大量废水排放到哪里?部分企业将处理未达标的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沟渠,刺鼻的味道让居民苦不堪言。治污能否赶上排污的速度,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以达利为例,企业方面告诉记者,在污水处理方面已经投入上千万元,分四期建设,一期可以处理600吨,二期、三期、四期分别处理800吨、3000吨、1500吨,生产线在增加,污水处理能力也一直在提高,目前完全可以满足需求,处理过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所、浇花、养鱼,达到了排放要求。但记者采访的多位当地居民仍然忧心忡忡:即便达利有污水处理能力,但污水处理耗能非常高,能否保证企业正常使用这些设备?
为此,济阳县环保局的工作压力非常大,除了在线监测,局里所有工作人员每天都到居民反映排污的企业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局长杜吉民说了句玩笑话:“外地有人邀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我这个局长敢下河游。食品加工业产生的废水味道不好闻,但毕竟是吃的东西,没有毒。县里发展食品加工业、拒绝化工业是明智的,虽然有污水,但可以治理。”
据介绍,县里建设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可以处理2万吨,二期增加2万吨,可以满足需要。除了达利距离较远无法使用这个污水处理厂,其他位于济北开发区的食品企业,都可以在自家厂区将废水初步处理,COD(即化学需氧量)在600mg/L以下,这些水再排放到县污水处理厂二次处理,最终排放的水,COD(即化学需氧量)在60mg/L以下,用于灌溉农田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