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安徽滁州,地跨长江、淮河,气候温暖湿润,不仅物产丰富,更是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可记者最近却在滁州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在滁州,许多农田,包括绿油油的小麦田和黄灿灿的油菜地,竟然都被种上了树。这是怎么回事呢?来看记者的调查。
在定远县桑涧镇二里河村,记者看到一群村民正在麦地里忙着,说是挖掉小麦栽树,搞绿色长廊。地里的小麦已经2尺多高,开始抽穗,一锹下去,二、三十颗绿油油的小麦被连根挖了出来。一位镇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造林任务一级压一级,让大家这样干,也是不得已。
离开定远县,记者又来到天长市。这里道路两旁的麦田里几乎全载上了树苗。有的是间种,也有一些是将地里的油菜、小麦全部刨掉后栽上树苗。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为了赶进度,他们不得不在麦田里喷洒除草剂,杀死麦苗种树苗。
据了解,2012年10月,安徽开始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计划到2016年,全省要新增加森林面积1000万亩, 其中天长市496531亩,2013年一年要增加10万7千多亩。天长市地处安徽最东部,南临长江,东临高邮湖,境内几乎全是平原,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这里的自然条件比较适宜种粮,适宜造林的土地并不多。记者在这里看到,这里房前屋后、公路两旁早已被农民种上了树木,采访期间记者没见到一片荒地。森林增长工程中,天长市14个镇,今年要完成的任务少的有六、七千亩,最多的近13000亩。
绿化环境,恢复生态,无疑是件好事,但是这么大的造林面积,让一些村镇感到了巨大压力。天长市某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天长是全国的粮仓,是商品粮基地,但现在要求天长五年栽树50万亩,这就需要天长拿出近1/3的土地用来栽树,天长就不再是国家粮食基地了。
而为了保证完成今年的任务,天长市制定了《实现“森林增长”的实施意见》,对各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实行造林绿化责任追究制,也就是“一票否决”,同时对各单位植树情况进行督察。
天长市万寿镇是一个比较小的乡镇,今年的造林任务在全市倒数第二,即使这样也有6654亩。当地竭尽全力挤出5000多亩土地用于栽树,还有1000多亩没法安排,镇里不得不流转农田用于栽树。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土地流转是不允许改变用途的。而记者在天长市等地看到,为了完成植树任务,许多土地都像万寿镇一样被紧急流转出来栽树,所以地里那些即将成熟的小麦、油菜也就遭了秧。
据记者了解,滁州市各县一般以每亩一年600元左右的价格将土地流转出来植树。对种庄稼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一年要少收入不少。
除了用土地流转解决大面积种树问题,各地还让更多农民在田里间种上树苗,然后由各村镇一年赔偿村民500斤水稻。某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政府有钱还行,如果没有钱,那就只能给老百姓打欠条了。
这位镇干部还告诉记者,虽然森林增长工程上级都有一些专项资金,但树苗补种、土地赔偿、后期养护、人工费用都得镇里解决,这不管对哪一个镇都是一笔巨大支出。
而更让基层干部发愁的是,钱可以想办法筹,栽树的地方却没办法找。今年的任务完成了,明年、后年、2016年怎么办,谁也不知道。
滁州种树,热情高涨。为什么?其实,这还与滁州近几年推行的一个叫做“绿色滁州行动”的绿化工程大有关系。这项工程,领导重视、全市参与,最终目标是要:大手笔、高品位地实现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这当然是件好事。可好事,更要办好才行。要把好事办好,就必须“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千万不能心里想着做好事,却让人觉得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焦点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