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挽着裤腿子,沾着一身泥,典型一副农夫相;住着新房子,数着大票儿,生活不亚城里人。这说的是郑友银,福鼎市店下镇寺前村52岁村民。原先,老郑住的是村里的砖木结构房;2007年,举家搬进镇里,新房高5层,总造价26万元。
老郑是村里的种粮大户,租了50亩地,轮种早季水稻、晚季水稻及蚕豆,去年净收入近20万元。“去年风雨调顺,粮食产量高,马上要春耕备耕了,盼望着今年也风调雨顺呢!”元宵未过,老郑已开始在田里忙活。
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让土地“活起来”是老郑的头条“种粮经”。1998年初,老郑将村里七八户全家外出的抛荒田承包种植粮食,和妻子一起劳作,尽管当时粮价较低,加之各种税费,居然也得到了人均2000元的收入,初尝甜头后,又将村里30多户村民的近30亩抛荒田承包,专门种植优质双季稻。2001年以来,随着党的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种粮不仅能得到一定的粮种、农机等惠农补贴,而且还敞开了粮食流通渠道,极大地调动了老郑的种粮积极性。现在,老郑的耕地承包范围也随之扩大到邻村,面积达到50亩。
“种田没技术,不如不种田。”依靠科技种了20多年粮的老郑深有感触,种什么种子,施什么肥,何时施,如何给秧苗“看病”、“诊治”,非常讲究,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老郑聘请农技人员住到家里,每天陪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查虫治病。去年福鼎发生水灾,给水稻种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虫灾,而老郑种植的水稻因防治果断到位,虫灾发生较轻,不足重灾户的三分之一。
实行机械化作业更是老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几年来,老郑投入近20万元资金,先后购买了耕地机、收割机、抽水机、拖拉机等实用农机具。农忙时,为抢抓季节、不误农时,老郑不仅主动与周边村的相关农机驾驶员协调来当机手,而且还与周边农机户协调,请他们来帮助耕地、栽播和收割,缓解人机作业、机耕作业压力较大的矛盾。
在老郑的带动下,周边农户学科技热情高涨。原来,周边大部分农户仍沿袭着传统的种植模式。老郑利用聘请农业专家指导种粮技术的机会,举办“田间课堂”,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掌握一两门农业技术的致富能手。近年来,累计培训农民200人次。
几年来,老郑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在他的承包田里“上班”的农民,分门别类,有长年工,有季节工,有临时工。农忙时,每天用工超过30人,农闲时最少也有两三人,高的年收入1万元,一般的年收入5000元,最少的也在两三千元,仅去年一年就支付农民工工资近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