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灶台上,为这喜庆的日子增添几分热闹。
几个“社头”早早就回到村里的集体灶堂里,为当天的“春社”作准备。
“春社”进行中,村里的小朋友多了个玩处。
“春社”所有的费用都是村民自己平均分摊,几位主事正在称肉。
分肉。
“春社”的礼物。
村长龙任召集乡亲在一起,通过抽签确定2013年重要节日的主事。
在偏远的粤西乡村,廉江市的黄竹垌村,至今仍保留着千百年前传承下来的过节习俗——“做社”。在黄竹垌村,全年大大小小可分作九个“社日”,包括有正月初四的春社、元宵节的回堂社、二月初二的二月社以及农历十二月二十左右的福社等等。
社日的祭祀需要有一定的组织,每次社祭均有专人主事,人数大约在10人左右,这些“主事人”,被称为“社头”,均由大年初一参与“做社”的村人“抓阄”来决定,抓中了阄的几个村民,则要负责社日当天的收米、分肉等所有工作。
村长龙任说,其中春社及福社被视为最重要的两个社日,“春社是村民们为祈求一年的平安幸福而举行,而福社则被称作‘还福',以作为一年‘顺风顺水'的答谢。”
策划/梁嘉建 图、文/记者龙成通、龙成柳
春社最重要的环节是“分肉”
新年里,作为联系村人感情的第一件头等大事,便正是“春社”了。这一天的一大清早,“社头”便已经有人抬着箩筐,到村里的每家每户敲门“收米”,把米收上来计算好参与“做社”的户数后,还要进行一项特殊的工序——“竞标”,竞的,则是当天“做社”所需的祭品——生猪,“竞标采取的是‘暗标'的形式,出价低的人,家里的猪便可以当做这一次‘做社'的御用祭品。”村长介绍说。
一切准备就绪后,便要开始杀猪煮饭。而煮饭一点都不容易,因为这一煮就是几十上百人的饭,俗称作“大锅饭”。“饭一滚开就要把火撤掉,不然就会成‘饭焦'了。”村民龙献对煮大锅饭早已有自己的一套,煮饭时手握大勺在不停搅拌,“这同样也是为了防止饭糊了。”
这之后,再把祭祀用的香、酒、蜡烛等备好,便要祭祀。祭祀完成后,则是最为有趣,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分肉”。所分的肉是给村民们带回家享用的,这要根据参加的户数来分成相应的份数,每份的分量都要求一致,所以分肉的过程也最为漫长,也最热闹。
在黄竹垌村的分肉现场,聚集了大批的老人小孩,村民们都围住猪肉台,有说有笑,社头们则娴熟地把一份份猪肉用秤称好,整齐摆放在桌子上。
“以前分肉分少半两,有的人可能要跟你拼命。”村民们打趣说,“旧时候生活不好,做一次社只能到市区称那么十斤八斤肉,几十户人每户人都只能分到几两,分少一点谁都不愿意啊!”
“‘做社'这一天,无论多繁忙,村民们都会聚集在一起,聊聊家常,打打牌。”村长感慨,“这样的情景,在城市里或许已经很少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