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农民合作社覆盖18%农户
三大谷物进口不到总产3%
不鼓励在规划区外拆并村庄
本报北京2月1日电 (记者顾仲阳、赵永平)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1日就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和中农办副主任唐仁健回答了记者提问。
农业农村“两大突破”
陈锡文介绍,目前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两大突破”: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扶贫开发大步迈进。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发育,全国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0多万家,覆盖18%的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1万家,辐射带动农民6000多万户。扶贫标准大幅度提高,上调到2300元,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我国有1.2亿贫困人口,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下一步“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今后8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一号文件强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重要的是创新经营农业体系,激活农村和农民自身的活力。
中国粮食自给率仍在97%以上
中国粮食进口问题成了记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陈锡文介绍,2012年粮食的进口数量确实创了历史新高,如果把大豆算在粮食里面,进口的粮食突破了7000万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适当地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产品,利于稳定国内的价格,对进出口双方都有利。”
他以大米为例分析,去年进口增加,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价格低,广东、广西进口大米的价格只相当于国内的80%左右。去年全国进口大米200多万吨,占全国稻谷总产量不到2%,比重很低。因此,中国的粮食进口既不会影响国内粮食安全,也不会影响全球市场。
有记者问,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的粮食进口量会不会进一步增大?
唐仁健回答,总体来讲,我国小麦、大米、玉米三大谷物的供求基本平衡,自给率在97%以上,进口比重仍然非常低。粮食增产还有潜力,在东北、华北这些主产区,只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科技等跟上了,增产潜力还较大。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粮食进口将处于“品种串换、余缺调剂”的状态,在总量上不会有很大的变动。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大、粮食消耗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粮食生产保持比较高的自给率,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贡献。”陈锡文补充说,这几年粮食增产,主要依靠科技,单产提高起到了80%以上的作用。今后城镇化肯定会占用一部分耕地,但是随着农业基础加强,农业科技进步等,可以保障粮食基本自给。
陈锡文解释,国际上把大豆当作油料作物,不统计在粮食里面,按照这个统计口径,去年我国小麦、大米、玉米三大谷物总产5.2亿吨,进口不到1400万吨,比例不到3%。
要加快发展政策性金融
陈锡文表示,为了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用五年时间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以外拆并村庄”。陈锡文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农村的主要产业仍然还是农业,但拆并村庄以后,生产不如过去方便,也没有解决农民的扩大就业问题。在很多建新村的地方,青壮年劳动力仍然到外地打工,新村仍然是空村。二是不少地方的村庄拆迁和合并,主要的目的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并不符合农民的意愿。所以文件特别强调村庄的拆并、农民的迁移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强迫拆并。
对于农民贷款难问题,陈锡文称,《担保法》中规定,农民的承包土地、住房是不能用于抵押的。没有抵押物就不贷款,并不符合发展农村金融的要求,“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金融形式都需要抵押物,比如现在积极推行的小额贷款就是如此。现在平均每一笔发放的小额贷款达到8万块钱,这是不要抵押物的。”从世界各国成功的经验来看,在农村除了发展商业金融外,还必须大力发展政策性、合作性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