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柯丽生 本报记者 蒋文龙
嘉兴是浙江粮食主产区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每年外调粮食占浙江全省的近一半。这几年,为了抓好粮食生产,当地各级政府动足脑筋,想尽办法,基本保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但也累得够呛。
晚稻已经归仓,春耕尚未开始。嘉兴的粮食生产形势能否继续保持乐观,种粮大户有什么困难需要重视、需要解决?近日,记者来到嘉兴,采访了当地的三位种粮大户。
桐乡市种粮1600多亩的周阿龙:
土地租金越来越贵,种粮越来越吃力
桐乡的红旗漾村是远近闻名的粮食生产专业村,有耕地3200多亩,其中2158亩为省级粮食功能区。村支书周阿龙则是省内闻名的种粮大户、全国劳模。
在村委会,记者见到了这位年近花甲的“老劳模”。周阿龙种粮已有20多年,而且种粮的规模越来越大,从当年的80亩增加到了1600多亩。
说到种粮赚不赚钱,周阿龙打开了话匣子:“说实话,这些年来,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但种粮成本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土地租金涨得很快,坚持种粮确实越来越吃力了。”
周阿龙算了一本账,过去水稻产量比较低,大概在900斤左右,但土地租金也相对较低,每亩只要100多元或者索性白种,人工、化肥成本也都比较低,因此种粮还有钱赚。现在产量提高了,国家补贴多了,但土地租金也大幅提高了,目前的租金行情是每亩600斤左右稻谷价,按2012年收购价每斤1.43元计算,土地租金就要八九百元,加上种子、化肥、农药及用工成本六七百元,按亩产水稻1100斤计算,毛收入在1600元左右,扣去成本基本无利可图。
那么,既然赚不到钱,周阿龙为啥还要坚持种粮呢?他告诉记者,主要是种水稻风险不大,政府能够保证收购。目前种粮普遍机械化,服务也是社会化,不像以前那么累。而且政府还有各种补贴,加起来每亩大概有二三百元,这就是全部的利润。他还透露,自己还有一个别人无法具备的优势,就是所租土地很大一部分是政府预征的,因此所付的租金相对较低。
嘉兴农民尽管有种粮的传统,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日益深入,追求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已是广大农户的普遍选择。种葡萄、苗木、食用菌等经济作物,每亩能有1万多元的收益,而且对土地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能支付的租金也高。不像种粮食,对土地要求是最高的,能承受的土地租金却是最低的。因此,在土地流转的“招拍挂”中,种粮和种其他经济作物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明显就处于弱势。土地流转难,周期短、租金上涨快就成了当前种粮大户的一个“拦路虎”。
海盐县种粮600多亩的许玉君:
规模越来越大,订单越来越少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职业化、专业化的种粮大户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嘉兴粮食生产的稳定,越来越需要依靠这批大户。但是,伴随着大户的日渐增多,新的烦恼开始出现。
许玉君是海盐县武源街道华星村人,自1999年开始承包土地种粮,目前共种粮600多亩。许玉君告诉记者,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大家愿意种粮食,主要是因为种粮有保障,风险低,收益稳定。不过现在,这一“好处”正被日渐稀释。
据他介绍,随着种粮大户的日渐增加,地方政府的粮食订单反而越来越少。过去是种多少订多少,现在是逐年减少。2012年,海盐县的政策是对种植面积20亩以上的大户进行订单收购,订单收购价为1.55元/斤,没有列入订单计划的只有1.43/斤,中间每斤整整相差了0.12元。
一家一户小规模种粮主要是解决自己的口粮问题,属于小农生产;大户种粮则是商品生产,因此对收购数量、收购价格十分敏感。许玉君算了一笔账,自己种粮600亩,亩产按1100斤计算,总产达66万斤。现在每亩大概只拿到五六百斤的订单额度。也就是说,其他的粮食虽然政府能够照单全收,但价格上却每斤低了0.12元。如果粮食部门能够敞开按照订单价收购,收入至少能增加三四万元。
据记者了解,订单的减少诚然与大户增多导致“僧多粥少”有关,但也有地方政府从减少地方财政开支考虑,只要完成储备粮收购任务,不惜到中西部地区低价购粮。
雨雪纷飞,许玉君愁眉不展。他告诉记者,他准备再流转700亩土地种粮,争取规模效益。但到底能拿到多少国家订单,他心里是一点数都没有。
平湖市种粮500多亩的朱永法:
农机具越购越多,生产用房越管越紧
传统的散户经营、以人力耕作为主的粮食生产方式,逐渐被大户经营、以农业机械耕作为主的生产方式替代后,粮食晾晒、农机具摆放所需的临时生产管理用房就成了一道新的难题。平湖市种粮大户朱永法的“境遇”,或许就是嘉兴种粮大户的一个“缩影”。
平湖的种粮大户不算多,朱永法种粮20多年,目前种植面积500多亩,还获得过“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朱永法说,这几年种粮成本逐年上升,但靠政策、靠规模、靠勤劳还能赚点辛苦钱。
让他感到无奈的是,几十万元的各类大型农机具无处摆放,只能东一摊、西一堆地乱摆乱放。记者看到,朱永法的临时生产管理用房很简陋。一个约200平方米的简易塑料大棚内,地上胡乱“垫”着些砖块。角落里有一个灶台、一张破桌子,一些农具也杂七杂八地堆作一团。大型拖拉机只能露天停放,任凭风吹雨淋。
据了解,为了支持农业生产,有关部门尽管出台政策,允许农民搭建临时生产管理用房,但同时又明确不能搭建在基本农田上。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让一项好政策形同虚设。因为管理用房必须就近搭建,才能便于生产,但嘉兴的耕地都是基本农田,按规定都不能动。
朱永法告诉记者,因为缺少场地和烘干设施,2011年春天阴雨天太多,他收下来的麦子因无处摊放全部发芽,损失惨重。而在流转土地上刚刚搭起的简易库房,又因“卫片执法”而拆除。
作为一个种粮大户,朱永法的心愿是,2013年能搭建起像样一点的临时生产管理用房,让农机具有个安身之所,再上马一套烘干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