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寒冬腊月虽是农闲季节,但在阳曲县高村乡北社村张立新家的房前屋后,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积如山,把北方冬日萧条的农家小院妆点得极富诗意。1月15日一大早,张立新家的院子里就被挤得满满当当,刚刚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种粮大户”的张立新正在给村里的种粮能手派发年终大红包,他个人一次性拿出30万元给村民们分红,每位种粮能手能领到2500元到9000元不等的奖金。
2012年,张立新在村里种植农作物2570亩,纯收入达110余万元。最近几天,他又提前忙碌着开春后的备耕工作:选种,购买化肥、地膜,在甘肃、山东、陕西等地选购新农机……指着挂满家中的 “科技示范带头人”、“太原市种粮大户”、“山西省种粮大户”等牌匾,张立新为记者讲起了自己土里刨金的“发家史”。
种粮成就“百万元户”
张立新今年46岁,早年在村里种着十来亩地勉强糊口。2007年之前曾养过大车跑过运输,还曾在阳曲县城开过饭店。看到免除“农业税”后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层出不穷,他决定返回村里大干一番。
2007年,在和村委商议后,张立新拿出以前做生意的积蓄承包了1200多亩地,种上了玉米、小杂粮等作物。看到收成不错,他于2009年又承包了700余亩地并逐年增加至如今的2570亩,年种田收入超过百万元。
在张立新的2570亩地里,种植着玉米1500多亩、小杂粮1000亩,小杂粮包括谷子、荞麦、苦荞、豆类等,年产50多吨。2008年,张立新为自己的小杂粮注册了“黄土乡”商标,目前6个无公害小杂粮农产品已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
“黄土乡”进了家乐福
为了提高小杂粮的附加值,张立新还自己加工、包装小杂粮,“平均每斤杂粮的成本是3块多钱,加工后能多卖1块钱。”张立新说,他的加工厂每年的加工能力是20多吨,仅加工费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经过加工后的小杂粮目前销售至阳曲县城和太原市的粮油店、特产店,去年7月份,“黄土乡”还上入了省城家乐福超市的货架。
张立新笑称自己是“新型农民”。他说,人耕牛拉种庄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提高效率,他近几年自筹资金100余万元陆续购置了大中型拖拉机、旋耕机、精播机、秸秆还田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等农用机械设备40台(套),实现了大部分农作物从种到收机械化。“只有收绿豆等小杂粮时,才会雇一些帮工,按天给人家90块钱的工钱。”
谈到自己的成功,张立新一直强调“科学种田”。他说,自己经常到阳曲县、太原市农委技术站去“进修”。“听农技师讲课,自己查阅资料,了解新品种的推广情况等。”为了取到“真经”,张立新还常常自费到外地考察学习农业新技术。
去年3月份,张立新了解到甘肃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比较先进,自掏腰包5000元去学习了解,并将该技术带回北社村。“用了这个技术,每亩玉米增产近400斤,相当于多收入300多块钱呢!”张立新笑眯眯地扳着指头说,仅这一项,他一年多收入45万元。“2013年,阳曲要在全县所有种植玉米的地区大力推广该技术。”阳曲县委宣传部干部武翠英说,“张立新是这项技术在阳曲推广的先驱和促成者。”
合作社使土地变“金地”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依靠土地发家的这几年里,张立新一直不忘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2008年,他带动村里上百户农民组建了阳曲县振华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除种植玉米、小杂粮等作物外,还和村民们栽下了一万多棵核桃树。
为提升当地农民科技素质,张立新利用农闲时间,举办科技种田培训班5期,培训农民近200人次。对此,社员老靳说:“种地就得讲科学,用原来的土办法可真不行。立新免费给我们当农技推广员,把测土配方施肥、选用良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讲得头头是道!”
针对当地严重缺水、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张立新多方协调争取资金80万元,建起50立方米蓄水池10座,建集水场1.5万平方米,解决了困扰农户多年的春旱不能及时下种的问题,仅此一项集雨技术使耕地亩增产达到200公斤以上。
面对社员们的夸赞,张立新谦虚地说,他只是在借着国家这些年的强农惠农政策富起来的同时,把自己一点点的种地经验和心得分享给了村里的乡亲而已。他踌躇满志地计划着:“下一步要把合作社的养殖也搞起来,带领合作社的社员走上更宽阔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