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三农 > 内蒙古天保十年再看林区 >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4日 18:5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大兴安岭之冬 柴国旺摄影
光融花海 李有利摄影
生态效益愈加显著
今年2月2日,新华社一篇题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总量已超过开发初期水平》的新闻一经发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绿色时报》、《新民晚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新闻网、《北方新报》、新浪网、内蒙古政府网等100多家媒体在第一时间刊载了此条消息,振兴东北网把这则新闻列入《振兴东北大事记》中。国家林业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也在第一时间致电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要求将此情况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做详细的汇报。这则新闻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几代务林人奋力拼搏、无私奉献,勇担林业生态脊梁的坚强使命。
筚路蓝缕保生态
初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人也许不知道,是十年“天保工程”的实施,翻开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发展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务林人实现了由砍树人向护林人的历史性转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保护生态的洪流中。
所谓“三分造林,七分管护”。强化依法管护,禁止非法征占用林地,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重要的一环,它开启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建设的新征程,森林经营目标从采伐木材的经济效益为主,转变到以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为主的轨道上来,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实现了从木材生产为主向森林保护和培育为主的转变。
“天保工程”全面实施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通过森林分类区划,调整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方向,将林区划为禁伐区和限伐区,对禁伐区实行严格管护,坚决停止采伐。同时,调减限伐区的天然林采伐量,并调整采伐方式,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根据森林分布及地理环境特点和各林业局经营情况,对不同区域和地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护,进一步加强了管护组织机构、合理配置了管护人员,加强了管护站点建设。完善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书》和管护人员档案卡片,统一制定了《森林管护巡护记录》。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已实现了林业局、林场、职工三级管护网络体系。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管护员马淑梅和丈夫在深山10年寒暑,过了9年没有电的日子,9岁的儿子,不得不住到林业局集体宿舍。提起这些,马淑梅心里不是滋味,但她无悔:“虽然日子过得寂寞平淡,但10年了,我们管护的8490公顷森林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没有发生过一次滥砍盗伐案件。”正是有许许多多像马淑梅这样的职工,才管护好了大兴安岭这片大森林。
林地是林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林地林权管理是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近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加大对占用林地的监管力度,建立对建设单位林地使用情况跟踪检查、全过程监管机制,杜绝了少批多占、未批先占现象的发生。在占用林地定额管理方面,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按照林区林地使用定额,严格实行分类管理,对生态环境破坏小,生态保护措施落实到位以及对林区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建设项目优先报批。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以及植被恢复不及时,生态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项目限制报批。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得以认真落实。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在林缘地区开展了林地承包试点,将经营与护林结合起来。同时还对林区内部分开垦的林地进行有步骤地收回。1998年到200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退耕还林总面积24.5万亩,按国家退耕还林补偿标准每亩总额1000元计算,为国家节省2.4亿元。
为了创新林木采伐管理手段,提高为林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资源处自主开发了林木采伐管理与调查设计计算机软件系统,实现了调查设计制作、审核,林木采伐审批的整合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目前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调查设计和采伐证管理均编制了成熟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但实现将调查设计到采伐证管理全过程集成统一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还是第一家。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坚持依法治林,以严禁超限额、超计划采伐为“切入点”,规范管理制度,按照“精准设计、规范作业、凭证运输、合法流通”的思路,严格管理生产、运输、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层层建立了资源管理责任制,建立了调查设计三级验收制度,提高了设计质量。严格伐区管理验收,全面提高了伐区作业质量。对流通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查处关停各类木材加工厂点290个。2000年以来,在严格按计划逐年减产的情况下,连续10年杜绝了超限额采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