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1日 18:40 | 进入三农论坛 | 来源:CNTV-农家乐
敢为人先 亲自尝试种植新模式
记者:这草莓真是够甜的,够红的。
采访(徐磊祥):这有点像小帽子。
记者:我尝一尝,这很鲜很鲜的,怎么有点葡萄酒的香味。
采访(徐磊祥):这个我们选的特殊的品种,和咱市场上卖的不一样。
记者:那咱们这一个棚大概能卖出去多少钱?
采访(徐磊祥):这一冬天来说,总体能卖个六七万。
记者一进延庆县延庆镇广积屯村,就被拉进了蔬菜温室大棚,外面虽然寒风袭人,里面确已是春意融融了。这里就是徐磊祥种植管理的温室大棚,这个曾经对农事一窍不通的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摸索,已经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采访(罗丹):因为徐磊祥学长在我们这儿也算是名气很大的,我们都叫他“西瓜王子”。
采访(张富):在我们村官眼里他就是我们的榜样吧,他不仅自己通过劳动,承包大棚,自己致富了,而且还带动整村的农民,让村里的人也真正富起来了。
采访(张振海):西瓜,每棚最低价格,应该最低收入每棚在一万块钱。
今天,延庆镇广积屯村在他的成功示范和引领下,已经实现设施农业1500多亩的规模,每个大棚一年就能给村民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可就在三年前,很多村民并不理解什么是设施大棚。当时,村里要建设施大棚,涉及土地流转的问题,很多村民都有抵触情绪。徐磊祥和村干部们为此做了不少工作。
采访(徐磊祥):有的村民他就不想流转,因为他也有这个顾虑,他说你种大棚,你挣不了钱,你怎么给我这个租金?然后我经常,我和我们书记、主任经常一天跑一户,软磨硬泡,给他讲大道理,反正什么话都说。
有的时候你得去好几趟,一天你能,最惨的是一天说不服一户,大道理也讲,小道理也讲,反正就是,有的时候也是通过各种途径说服他们。
2008年第一批大棚建起来了,村里开始尝试发展设施农业,但是经济效益不是很理想。到了2009年发展第二期的时候,村民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很多的设施大棚都没租出去,作为项目实施人之一的徐磊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自己出资2万元承包6个春秋蔬菜大棚做试验种植,可是资金上却遇到了困难。
采访(徐磊祥):因为当时刚工作嘛,也没有什么积蓄,还是多多靠家里的支持。
记者:当时你跟父母是怎么说这事的?
采访(徐磊祥):当时我说弄几个大棚试试,他们肯定不同意嘛,我从初中就在外面上学,你还种地,肯定不行嘛,就是非常鄙视的样子。
记者:怎么给你钱的?
采访(徐磊祥):就是软磨硬泡,和父母,最后父母也是同意,因为我毕竟是在这边工作了嘛,也是支持我的工作,他们也是怕我种不好,根本从小就没怎么干过农活,他们说也是亲自过来帮我。
采访(田铁花):他如果是雇佣人吧,他就要花经费,花经费,他自个儿的创业经费不多,他自己又没那么雄厚的经济实力,他就把他父母接过来,帮助他做。
资金有了,种什么成了要考虑的问题。村里传统的蔬菜种植,附加值低利润薄,大棚种植相比陆地种植,优势在于成本低利润高,既然要做实验突出大棚的效益优势,选种就成了关键问题。经过多方市场调研、翻阅资料,他最后选定了收益较高的无籽西瓜作为栽培对象。
采访(徐磊祥):我们去过山东,山东的寿光,我们一行人去过寿光,他们那边有一个“中国西瓜第一镇”,所以我们去参观、学习,看人家是怎么种的,人家种的品种,学到不少经验。他们种植的模式,种植的方法,还是学到不少的东西。
他开始身无旁骛的全心投在新种西瓜的培育上。每天早晨4点多就起床,定时用小本详细的记录大棚温度、西瓜秧的长势,拍摄瓜秧各个生长阶段的照片,遇到技术难题时,自己查阅资料边学边干。
采访(徐磊祥):我大学的专业和农业是一点,风马牛不相及的,一点关系都没有。
采访(徐磊祥):根本不懂种植这个东西,在这个环境,种植的环节上,尤其是你得了病虫害,你非常着急,你不知道,不知道这是什么病虫害,无法对症下药,我只能请教一些老师,请教一些专家。实在没招了,拍了照片我给老师传过去,老师说你这是什么病,用什么方法去治疗。
采访:(田铁花)他跟我们说是这样说的,说我都记下来,如果将来成功了,村民们再种我就可以指导他,指导他们去种这些个新品种。
实验就意味着有风险,如果成功了皆大欢喜。但如果失败了,损失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削弱了村民尝试大棚种植这种新农业模式的积极性和信心。想到这些,徐磊祥身上的担子越发沉重起来。
采访(徐磊祥):自己去试验种植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为了带动老百姓的积极性,本身就是能够想,自己想能不能给村民的经济收入的增长能够提供点帮助。如果要是失败了,那肯定就是,还是这方面还是有点压力的。
采访(郭慧成):当时,我们也是为了他捏了一把汗,说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学的又不是农业专业,承包大棚进行创业,怎么办?
采访(田铁花):当时村民们也观望的态度,就包括我们也给他捏着一把汗,觉得他是不是能够成功?因为他承包大棚都是也费用的,是否能够成功这个问题是不可想象的。
采访(徐磊祥):好多人也是,对你不抱什么希望,因为这毕竟是个新事物。
既然选择干了,就要坚持下去把它干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的辛勤劳作,徐磊祥的西瓜终于结果了。
记者:自己种出第一茬西瓜当时什么心情?
采访(徐磊祥):当时特高兴,以前你没种过东西的人,你现在种的是西瓜,现在抱着大西瓜那是相当高兴,而且那西瓜特别甜。
记者:村民们来看了吗?
采访(徐磊祥):看,我都分给他们吃了。
采访(徐磊祥):说小子还能干成这活。
仅用一年的时间,徐磊祥卖自己的实验西瓜就收回了当初投资的2万元成本,村民们看到了收益打消了顾虑,也纷纷向徐磊祥讨教大棚种植经验,租种蔬菜大棚。现在村里每户平均拥有6个蔬菜大棚,每人1个棚年收入一万,6个棚能达到五六万,即使刨去成本,也有四万块元可以进账。
采访(张振海):现在情绪都高,村民们。去年建的棚的时候,他积极抢购,都要种。
采访(徐磊祥):去年我们发展第三期设施大棚的时候,我们还没建呢,还没建,好多村民已经开始抢着要,效果还是非常非常明显的。
采访(徐磊祥):你看他们大户有的都十几个的,有二十几个的,种的。
采访(张振海):我一个人一年得落几万吧。
采访(徐磊祥):村里种棚的一般就是四五十来岁的人,他们这种劳力,他出去打工也不行了,打工你也找不到好的工种、工作。但是通过四五十岁的这些村民来说,他们的收入基本上就是成倍往上翻,你比如一家人两口,种6个棚,出去打工一年也挣不了那么多钱,而且村民种一年他还歇几个月,尤其是冬天,他还可以歇几个月。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