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沈子莉:柯大姐你来干嘛?
柯应美:把树收走。
村民:来了来了,(树)挡着路,要修路。
记者沈子莉:哪一棵?那棵树被砍了吗?
柯应美:对,那里已经砍了一棵,还有一棵。
有村民嫌自家院子里的树长大后遮光、挡路,就把它们砍掉。柯应美闻讯赶来,但就差了那么一步,一棵长了多年的大树已经被劈成了柴火。
![]() |
柯应美:砍了,真的是太可惜了。
像这样的情况在2006年时,时有发生。看着村民们砍掉长了多年的树木,柯应美觉得非常可惜,因为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
柯应美发现,从2006年开始,园林绿化工程对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卖树的利润平均能达到百分之三十,比卖花高出许多。而且当时保山市还没有人做卖树的生意,柯应美打算抢先一步,从村民手里回收树木。
柯应美:因为这些资源很多,砍了浪费,我把它们收回来,种好。等到他们看到我赚钱了,他们去收树,我就种树,我就占有先机。
为了把树养好,柯应美开始整天泡在树林里研究,呆的时间长了,她练就了一身看树的本领。采访时,她就突然撇下记者,走到一棵看起来完好无损的树前,说要锯掉它的树枝。
柯应美:锯掉,这一枝要锯掉。
记者:要截肢了?
柯应美:对,这个必须要锯掉,它这边受伤太严重,这么多你看,虫太多太多,还不只一个。
员工毛应好:在树方面,她不是专家,是专家里面的专家。柯姐对树的认识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儿子柯文龙:两公里以内,如果(树)散发出气味,她能跟着气味,找到这棵树,准确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
柯应美对树的几次诊断都百发百中,和园林部门专家的解决方案一模一样。但放眼整个云南省,苗木市场竞争激烈。虽然在保山市小有名气,但柯应美开辟山外的市场却十分困难。2007年,为了走出大山,柯应美陷入了一场差点让她倾家荡产的生意。
![]() |
2007年,有人给柯应美介绍了一位大理的客户,做园林绿化。这是柯应美第一次进入大理市场,她十分重视。但她不知道,这个工程风险极大,因为要移栽一棵谁也不敢碰的古树。
柯应美:紫薇它是有灵性的。
记者沈子莉:这个树是挠痒痒它就可以动吗?
负责人王万里:对,所谓的抓痒树。开花是紫色的,很漂亮。
这棵紫薇树保守估计也有700多岁,是最珍贵的古树之一。当时,如何把树移出去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负责人王万里:一个院子,四周都是房子,房子不能推,那边又有古城墙,更不能动。这个无价的东西,一般人都不敢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