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在陈炉镇有会唱歌的酒壶,没有盖子的酒壶,还有永远也倒不满的酒杯,这些都是陈炉镇的秘密。摄制组来到陕西铜川的陈炉镇,探访这个千年古镇,每家每户的生活都和耀州瓷分割不开,连窑炉都藏身在窑洞之中。罐罐垒墙墙不倒的陈炉镇,究竟如何烧制藏着秘密的酒壶和酒杯。在陈炉镇,这里的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本期《乡土》节目将进行一一寻访。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有个叫吴阳旗的老人,他这样描述他的故乡:烧瓮瓮来烧坛坛,又烧碗碗又烧盆,盆盆大得能坐人,碗碗能盛几桶水。窑炉夜夜喷红火,走路从来不用灯,一千几百几十年,废瓷瓦片堆成山。听到窑炉这俩字,您可能明白了,这地方肯定是烧窑呢!没错,这个地方是陈炉古镇,在陕西的铜川,是耀州瓷的发源地,我们听说,陈炉盛产奇怪的青瓷,比如说没有壶盖的酒壶照样能往里头倒酒,还有一种酒壶,想倒酒就倒酒,想倒水就倒水,更有一种奇怪的杯子,想倒满杯酒?甭想!为了瞧瞧这些奇怪的青瓷,我们摄制组决定去陈炉古镇,到现场验证一下
陈炉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的一个乡土小镇,也是中国北方最著名的民窑——耀州窑的延续者。来到陈炉古镇,正打算去当地的窑炉找寻奇怪的青瓷,我们的摄制组就被古镇特殊的建筑墙给弄迷糊了。我们编导走了一路,发现陈炉古镇的每家每户都用这种罐罐垒墙,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砖瓦不用,要用这种罐罐垒墙呢?用这种空心的罐罐垒墙万一倒了那麻烦可就大了。原来,这个罐罐是用来烧制瓷器的匣钵,人家这是废物利用呢,不过这罐罐垒墙还真挺好看的,当地有句俗语就是:罐罐垒墙墙不倒,够结实的!我们编导这回算了出了个洋相,没关系,能够认识错误重新学习就行,我们这也就不瞎逛了,果然,在一家手工作坊里,师傅听我们问起立刻很热心。原来匣钵就是一种装瓷坯的东西,据说它的出现使烧制中的瓷器釉面避免受到烟尘的直接熏染,从而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匣钵使用到一定程度就必须更新,所以更换下来的匣钵,因为其坚硬、轻巧就成了陈炉人眼中的宝贝。
陈炉地处山坡,三面环山,缺少平地,运输不便。加上山石体质,也增加了打窑洞的难度。于是当地人就把筛洗陶泥剩下的粗料,脱成砖坯,再经过煅烧,做成类似耐火砖的红砖,用来箍窑建舍,既耐用又实惠。但是红砖窑洞的抗压能力有限,上面的住户无法修葺院墙。这时废弃的匣钵,甚至于瓮和罐都成了垒墙的最佳材料。
这些废旧的大缸,最早有清朝的也有民国时期的,还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如今都成了古镇里的风景线。据考证,陈炉早在唐代就已经炉火熊熊。宋元以后,更成了延续生产耀州窑的惟一窑场。因为陈炉烧窑的千年历史,甚至有时候,很多老百姓的窑洞里都会暗藏玄机,窑洞之中还藏着千年古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本打算去寻找奇怪的青瓷,怎料碰上了这许多疑惑,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我们决定先到老乡家的窑洞里去看看。
据说,在建新房挖窑洞的时候,经常能挖到以前烧瓷器的窑炉,发现的时候,居民索性就将这些不知年代的窑炉打造成为自己家中的地下室,摄像师要进到洞里去还颇费了些力气。据这位屋主人介绍,这是窑炉最底下的部分,是用来点火的炉灶,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烈火烧制,窑炉里的原料土质已经熔融变形了。当地人把这种熔融变形的石块叫做琉璃。走出这座窑炉,我们继续在古镇里行走,寻找传说中奇怪的青瓷 。正走着,看到古镇里竟然还有人用罐罐种菜。这位大爷知道了我们的来意之后,很是开心,他说我们口中奇怪的青瓷,在陈炉实在太普遍,随处都能找到,听了这话,我们放心了,但是来了古镇,眼看着到中午了,还是先吃个午饭吧,盛情难却,再加上我们也确实饿了,大爷家开始忙活着做起了午饭,陕西人爱吃面条,可是,当大爷把面条送到我们编导手上的时候,我们编导还是被吓了一大跳。
(主持人):你说我们这编导,跑到陈炉古镇里找奇怪的青瓷,这个青瓷半天影子都没见着,好家伙,跑到人家里蹭面条吃去了,这吃相还极其不文雅,不过话说回来,人家陕西人吃裤带面要的就是这个劲儿,不过咱们编导这顿面可不是那么好吃的,据说她吃了这顿面,手腕儿直打抖,酸疼了一个下午,什么情况?先进一段广告,广告之后咱来看看编导的手腕儿究竟怎么了
(主持人):欢迎回来,前面我们说到摄制组前往千年古镇陈炉,陈炉有着1400多年烧青瓷的历史,曾经古镇陶炉昼夜不息,每家都是青瓷制作坊,千年不息的炉火到现在还一直延续着,我们摄制组去寻找奇怪的青瓷,路过一户人家,在人家里蹭饭吃,吃的是有陕西八大怪之称的裤带面,但是我们编导吃着面,拿碗的手开始直打抖,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编导也学着古镇里的人,就蹲在大门口开吃了。你看看,咱编导一边说吃相不雅一边还吃得这么快,连大爷都喊着要慢点吃了。不过吃着吃着,我们编导还是败下阵来了,问题就出在这兰花碗上,大爷教了技巧,可还是累。
(主持人):据说,陈炉的陶工分为三种,有一种是专门做碗的,当地称为碗窑。最典型的就是在关中常见的“耀州大老碗”或者叫“海碗”。最大“耀州大老碗”的直径有25厘米,能够盛2.5升的水。民间常用来盛面或者是待客用的碗都要比这小一号。现在,陕西一带,无论是卖羊肉泡馍、水盆羊肉的饭馆,还是农家场院,到了开饭的时候,使的都是这种小一号的大碗。那场景让初来乍到的人着实会吓上一跳。所以我们编导会碰上这二三斤的老碗!要不是从小拿这种碗吃饭,还真练不出来从容不迫的架势,没那体力啊!据说,陕西有八大怪,其中有一怪就是“碗盆难分开”,老陕西人吃饭,喜欢用这种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它甚至比小盆还大,这也就难怪我们编导吃得如此辛苦了。辛苦吃完面条,我们摄制组继续寻找奇怪的青瓷。
在方圆几十里的黄土地上,陈炉算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我们在古镇兜兜转转,发现耀州青瓷在这里很普遍,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原来,我们一直要找的青瓷,竟然在这里发现了,给这个壶加水,靠的竟然是底部的一个小洞。
这两个大爷用来喝茶的青瓷正是倒装壶和公道杯!倒装壶的壶底有一个梅花形状的孔,需要往壶里灌水的时候就把壶倒过来,把水就从壶底的梅花孔注入,直到壶嘴儿往外流水了,就表示灌满了。最奇怪的是等灌满水把壶身正过来的时候,水却丝毫不会流出来。喝水的时候只需要把壶嘴稍稍下倾,水就从壶嘴中流出来了。而公道杯则是为贪杯者设计的,倘若有贪杯者,将酒倒得过满,酒就会从杯底儿漏出,一滴不剩,以示惩戒,我们知道,这倒装壶和公道杯里肯定有机关,两位下棋的大爷说,前面有个李家瓷坊,他们家专做我们口中所说的青瓷,想要知道这机关出在哪,去李家瓷坊看看就明白了。
老李是李家瓷坊的第五代传人,李家瓷坊已经有7、8百年的历史了,现在主要进行瓷器的复制。他的瓷坊主要仿制一些工艺较高的瓷器,经常会有游客来陈炉的各个瓷坊参观,今天,这个来他家做客的年轻男孩小贾,对青瓷提出了质疑,让老李心里有些不太舒服。 这天,李家的女人们要为前来旅游的人们准备晚餐,依旧是各式各样的面食。老李拿着他们家仿制的耀州青瓷中的良心壶,说这个良心壶能保证自己千杯不醉,让我们编导拿着它和小贾开开玩笑,让他见识一下耀州瓷老祖宗们的智慧。陈炉地处关中,这里的人干活的时候都喜欢吼上两嗓子秦腔。古镇里,几乎人人都是制瓷的民间艺术家,家家都是制瓷世家,陈炉陶工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专门做碗的,一种是专门做大缸、盆、罐的,当地称为瓮窑,烧制的主要是家里用的大件。还有一种就是专门做茶壶、花瓶、尊钵等杂器的,也叫黑窑。在这三行里,做黑窑的难度最大。
李大爷今天要和住在他们家的游客们一起喝酒吃饭,我们编导知道李大爷要用良心壶跟他们开玩笑,赶紧配合着坐在了李大爷的旁边。平时从来不喝酒的编导,今天看起来真是特别能喝,跟小贾和李大爷喝了一杯又一杯,精神依旧不错。喝完一壶酒壶后,本来就不太能喝酒的小贾开始有些醉意了,而我们平时根本就不喝酒的编导这时候竟然跟没事人一样,这可太让人纳闷了。
原来这个良心壶,是两心壶的谐音,顾名思义是壶内有两个心,壶上暗藏机关,可同时装两种不同的酒水,是古代王公贵族喝酒作乐的酒器,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李大爷往里面加了有颜色的醋和酒,这样,就更清晰地看到了效果。良心壶是古人在喝酒时作弊或取乐时用的酒壶,今天竟然被我们当成了作弊的工具。其实,除了良心壶,倒装壶和公道杯里,都有陶工们早就设置的机关,我们很想知道这里面究竟是什么结构,想让李大爷将泥胚切开,看看里面的结构,但李大爷说了,聪明的人其实猜也能猜个大概,虽然设计简单,但是这是他们耀州瓷祖先留下的机密,早年间只有在瓷坊里陶工们才知道,如果大家想知道,还是自己动动脑筋,聪明的人,就一定能解开这里面的秘密。
(主持人):看到这小伙子被灌醉了,实在是有意思,看来这祸从口出确实没错。陈炉的窑火从点燃的那一刻,到现在已经1400年历史了,创造了在一个地方烧制瓷器最久的历史记录,传统的制瓷手艺代代相传,一些人更是将陈炉称为“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这些奇怪的青瓷,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它只是耀州瓷的先祖用了自己的智慧,将质朴的人生道理,融入到了酒文化当中,很有意思,中国有多奇,乡土告诉你,咱们下期见。
编导:胡婷 摄像: 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