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有人说,《乡土》的“泥土味”最浓,这源于我们“接地气”的采访与拍摄。为了接地气,摄制组下过深千米的金矿井,进过堆满死人骨头的洞穴,走过悬崖峭壁,乘着木桶出海,曾经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冰下捕鱼、零上四十多度的工地采访…这一切,虽然危险而辛苦,我们却得到了许多并乐在其中,也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走基层”:无限风景在基层
每次出差都不同寻常,每次的拍摄对象都令我感动。此次的青海都兰之行,从北京到西宁经历两个多小时的飞行,再乘车7个小时到都兰。一路上,途经壮美的青海湖和梦幻般的察尔汗盐湖。有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帐蓬星罗棋布,成群的牦牛悠闲地吃着草。而步入察尔汗盐湖,如同跌进了梦境,蓝蓝的天空蓝蓝的湖水连成一片,仿佛是千姿百态的盐花要去追赶那飘动的白云。身临美景不禁头有些发晕,难道真得入梦了?“不是走得太快,小心高原反应”,同行中不知谁的一句话,把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不过,我愿享受这晕乎乎的迷离状态。
听说,都兰县的诺木洪有一种巨型蘑菇,大如脸盆,有一二十斤重,在中国独一无二。我们从海拔三千八百米的羊圈开始寻找,高原的气候如同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风起云涌带来了冰雹。幸好,一位藏族大哥请我们入帐,女主人端上热热的奶茶和羊肉,便站在一旁羞涩地笑看我们,藏族大哥解释说,来者是客,这便是藏家的待客之道,朴实与真诚温暖着我们的心。
“转作风”:尊重与真诚暖人心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不管是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或者民族不同,尊重与真诚是最实用也最有效的沟通之术。有人说,记者要“放低身段”去采访,如此看来,还是把自己抬高了。记得有次去四川凉山拍片,在一户彝族老乡家里,吃饭时,他黝黑且沾满污泥的大手递给我一个羊蹄子,说要给最尊贵的客人吃。我接过满是毛的羊蹄,犹豫了一下,认真地啃起来,彝族老乡看我吃得香,他笑了,或许这也是一种尊重。
青海都兰县的诺木洪有巨型蘑菇,传说甚广但见过的廖廖无几,因为它非常稀少且生长在地平面以下,还受到季节、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我们能拍到震撼人心的巨型蘑菇吗?不管路有多远多难走,一定要去寻找传说中的蘑菇王。诺木洪在都兰县的宗加镇,宗加镇比较偏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电。一路颠簸如同散了架,到了宗加镇,得知哈西娃村有我们寻找的蘑菇王。陪同采访的县宣传部副部长下车后买了哈达和酒,“是不是累了想喝些酒解乏?”“不是,我们去村里麻烦人家,还是带些礼物比较好”,副部长简单一句话,体现了他的真诚。通往村里的路车开不进去,我们下车在渺无人烟的湿地戈壁上步行了两个多小时,途中受到了牦牛的攻击,还从马背上摔下来,几经波折,找到了最早发现巨型蘑菇的蒙古族汉子。或许是我们一行人共同的真诚,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蘑菇王的神奇。
“改文风”:平实质朴的语言最具魅力
如今的观众已经彻底地摆脱了说教的桎梏,获得了欣赏和娱乐的绝对选择权,即使是内容符合观众的胃口,接下的问题是怎么说才能留住观众呢?恐怕我们要学些“俗语”,也就是口语化、世俗化,老百姓舌尖上的语言,不乏诙谐幽默。其实,不论怎么的语言,“雅言”也好“俗语”也罢,它们都只是思维的外壳,最终都应服务于作品的结构和内涵。前不久拍摄的《给牛儿过生日》,这种表现农耕文化的题材已拍过无数遍,如何做才能稍有新意呢。我尝试着用耕牛为第一人称,采用拟人化的语言来讲述,虽然有些地方表达不够准确,但我尝试着改变,学习生活化的语言,提升语言的层次感。
《乡土》以展现是乡村文化为主,我们对“走、转、改”有着更深刻的认知,还是那句话,“我们一直在基层”,真诚地感谢每一位拍摄对象,我们用心做好每一期节目,给观众呈现传统而又精彩的乡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