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农家乐 >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鲜明特征,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中国应当建立文化产业GDP增长万元能耗的“碳排放”标准,积极发展低碳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环保。
环境造成的重大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生存危机。也正因如此,世界正走向低碳经济时代。
随着低碳经济的萌芽,低碳文化正在一步步向人们走来,在这个文化制胜的时代,谁成功地培育了低碳文化,就意味着抢占了决胜未来的制高点,就拥有了低碳发展的力量源泉。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必然呼唤文化产业的发展。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加工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受到不小的冲击,而文化产业则呈现逆势上扬的趋势。文化不再只是“搭台”,文化产业已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昂首登上了经济振兴的“前台”。文化产业,以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为核心经营理念,覆盖了包含新闻出版业、广播业、电视业、音像业、电影业、动漫业、网络文化业、广告业、会展业、文化旅游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等多项领域。
低碳经济时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其来势之猛、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和引导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源头活水,世界各国各地纷纷把文化产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并将其作为21世纪的优先发展产业。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鲜明特征,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文化产业不仅自身不消耗或较少消耗自然资源,而且能够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传统上,人类生活富足是建立在物质财富丰富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基础上的。在现代,人类生活富足越来越表现为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而这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不需要耗费过多的能源资源。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和智力投入,而不以消耗物资形态的资源为主。文化产业所满足的文化消费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它将消费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不但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作用小,而且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产业乃是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耗费资源少而效益高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
文化产业是低碳经济的天然载体。但是,文化产业也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节能减排”不仅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是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问题。文化产业的涉及面很广,其间,有大也有小,有实也有虚。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形式,也都应倡导“低碳”。因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产业,不倡导“低碳”,污染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有比这更重要的精神环境。在人们享受亦真亦幻的舞台灯光营造出来的气氛时,大概没有想到这些灯光正在耗费着大量电能,制造着清洁空气的仇敌。
“高碳”现象在文化艺术领域随处可见,如“舞台造碳”。“舞台造碳”主要是舞台灯光的问题,还有转台、升降台、喷烟雾等特技需要。舞台照明(包括舞台、剧场、电视演播室、电影摄影棚、礼堂及其他文艺演出场所)耗电量巨大,如一台90分钟的舞台演出耗电量约为2000多度,相当于一栋5层办公楼一天的耗电总量。加上绚丽的布景、可以升降的多功能舞台、大部队似的演出阵容……如果要真正测算它的碳排放,一定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有行家曾说,姑且不说场地、电费这些必须开支,光是舞美这一块,用完就报废就是一个非常“高碳”的行为。
目前国内一些地方盲目上马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主题文化公园项目。同质化导致了重复建设和资源利用的分散与浪费。还有不少本不是文化园区,但借园区之名“挂羊头卖狗肉”的“伪园区”出现,不仅占用了资源,还浪费了专门为文化园区制定的政策。这种产业开发行为是明显的高碳发展模式。
目前,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大量消耗人文、自然资源的现象也十分突出,比如影视剧组在拍摄影片时对当地历史文物建筑和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
文化塑造灵魂,文化成就产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人们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等课题指明了方向。文化产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形态,低碳是它的本质特征之一,因而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需要解决的突出的问题,不是提高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而是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由注重数量型增长、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因此,我国应当建立文化产业GDP增长万元能耗的“碳排放”标准,积极发展低碳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环保。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实现文化资源的持续积累,在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建构文化产业低碳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模式,应当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