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记者 吴晓燕 鲁明
全部669万亩耕地,仅有70万亩可以有效灌溉。作为典型的靠天吃饭的西部旱作农业区,甘肃庆阳的头上却一直顶着“陇东粮仓”的美誉:这个以中国面积最大的黄土塬——董志塬为核心的产粮区,盛产小麦、玉米、油料、荞麦、小米、燕麦、黄豆等,其特色小杂粮更是久负盛名。2012年,庆阳市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55.7万吨,占甘肃全省14个市州粮食总产量的近1/7。
然而,2013年的初春,一场旱灾再度侵袭了这个西部黄土塬上的产粮区。主动抗旱,这里的人们又一次与旱灾地展开了较量……
163天没看到有效降水
“我看没希望了,(因为冬小麦)苗长得稀的。”3月29日下午,在庆阳市环县山城乡山城堡村,40岁的村民刘彩虹抬手指了指山沟对面山坡上的冬小麦田,禁不住叹了一口气。记者在她家的冬小麦田里看到,这些顽强破土而出的冬小麦苗,有些已露出了枯萎的端倪。
“如果4月再看不到下雨,这些麦子就白种了。”刘彩虹记得十分清楚:去年9月,她和丈夫决定从全家的70亩山旱地中,留出7亩种植冬小麦,然而,刚刚撒下这批种子不久,夫妇俩就“有些后悔了”,因为从去年10月份至今,山城堡村就几乎再没下过雨和雪。
“去冬今春,山城乡已163天没看到有效降水了,目前依然看不到降水的希望。”说起降水,山城乡党委书记尚红锁也是眉头紧锁。
不只是山城乡,环县北部的甜水、南湫、耿湾、毛井、车道等乡镇也面临着几乎相同的情况。环县县委提供的材料显示,干旱已导致环县21个乡镇、81521人受灾,28.4万亩冬小麦和2.2万亩冬油菜受旱,其中17.7万亩成灾,部分地块的冬小麦已出现枯死现象。更为严峻的是,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预测,环县直至5月中旬前仍有可能见不到有效降水。旱情仍在持续……
“干旱已导致越冬作物生长受阻,苗情差,春耕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庆阳市农牧局副局长田志雄担忧地说,虽然3月17日、18日庆阳有一次中到大雪,但全市的降雪仅为2.3~8.8毫米,且此后再无有效降水,因此未能遏制旱情的发展,今年土壤墒情是近几年同期墒情较差的一年。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04.26万亩农作物受旱,其中87.13万亩为重旱,有8.09万亩的作物绝收。
调车送水先解“燃眉之急”
与农田受旱相比,同样让人焦心的,还有人畜饮水。
“春节前,我家的人工集雨窖里就没水了。”59岁的环县山城乡赵庄村民赵永兴告诉记者,去年的降水情况相对较好,得益于这些断断续续的降水,家里的人工集雨窖中还能积一点水,勉强能够维持一家6口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去年12月,集雨窖里的水就用完了,虽然可以雇人从数十公里外拉来水,但水费加上运费,一方水灌进自家水窖的成本高达100元。
长时间没有有效降水,致使农民家的人工集雨窖发挥不了作用。在山城乡走访时,记者随机掀开了村民们的一些人工集雨窖的盖子查看,发现这些窖早已干涸多时。“吃不上水,这是急在人眼前的事情。”对此,庆阳市水务局副局长赵小芳也深有感触,“多数群众的水窖无水或蓄水仅能够维持几天之用,庆城县的县城供水也仅能维持到4月中旬,全市已有15.79万人、6.22万头家畜发生饮水困难。”
“随着旱情的持续发展,群众饮水困难人数也会不断增加,缺水状况会更加严重,一定要保证旱区群众人畜饮水不缺,不发生水荒。”赵小芳告诉记者,人畜饮水困难出现后,庆阳市很快制定了应急供水方案,并立即组织50台送水车辆,赶赴庆阳北部的四个重旱县区为饮水困难群众送水。与此同时,环县等县区也积极行动了起来,组织车辆为群众送水。
旱作农业技术成主抓举措
事实上,面对眼前的旱情,庆阳早早就开始了准备。从今年2月开始,庆阳就对全市的13处万亩灌区、22处千亩灌区和222处小型提灌工程进行了清淤、疏浚、春检和春修。截至目前,庆阳已完成12万亩的农田灌溉,占到其春灌任务的66%。
虽然,灌溉对于抗旱而言至为重要,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庆阳的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也就是说,更多的农田无法借助灌溉来抗旱。那么,庆阳如何才能有效保墒抗旱、稳粮增产?
“庆阳,十年九旱。作为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区',长期干旱的庆阳积累了丰富的抗旱经验。”庆阳市农牧局种植业科科长赫春杰告诉记者,如今,由甘肃农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摸索创新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等旱作全膜覆土技术,已成为庆阳抗旱的主抓措施之一。今年,庆阳在全市推广了301万亩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33万亩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其中已推广秋覆膜206.9万亩,顶凌覆膜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目前已推广94万亩。
“可喜的是,从近期的土壤墒情调查结果来看,秋覆膜田要好于露地。”在环县北部山区的坡地上,记者随意走进了其中一处秋覆膜的坡地,用手刨开坡地角落处的露地土层,其干土层的厚度接近15厘米,而在覆膜的区域,干土层为10厘米左右。同行的庆阳市农技人员告诉记者,对于秋覆膜的地,干土层如果在5厘米左右是适宜播种的,而对于超过这一数值的,他们一般都选择在播种后,从播种孔中实施人工滴水以确保种子发芽出苗。
“覆膜与不覆膜的区别体现在墒情上,更体现在产量上。根据测算,与不覆膜相比,覆膜地块的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每亩平均可增产30%以上。”在这一点上,环县洪德乡许旗村的支书张国栋已然“尝到了甜头”,他说,村里的5650亩耕地已有6成以上的地推广了秋覆膜,目前的土壤墒情相对较好,膜下干土层只有5厘米左右。今年,村里秋覆膜地块将继续主要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紧贴实际发展节水产业
“对于庆阳这种缺水干旱的地区,要实现抗旱增产增收,提高现有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是必然的选择之一。”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除了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庆阳市还紧贴地方实际,不断培育壮大节水增收的主导产业,设施瓜菜便是其中之一。
庆阳市庆城县卅里铺镇廿铺村有着种菜的传统。最初,村民们都是露地种菜;十几年前,大家转入简易拱棚种植;一直到2011年,村里成立了无公害蔬菜合作社,搞起了规模化的钢架大棚种植。从露地种植到成规模地发展设施瓜菜,作为干旱缺水的地区,多年种菜的村民们深知,推动这一切发生变化的内在动力主要是两点:一是节水,二是增收。
廿铺村的村支书王仲序告诉记者,发展设施瓜果种植,有效缓解了困扰村民多年的缺水难题:“一亩地,最初大水漫灌需要30方水,搞简易拱棚只需16方左右,现在的钢架大棚只需要三四方水即可,因为其中配备了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设施,用水的压力大大减轻了。”
“发展设施瓜菜,可让水的利用率提高60%以上。”庆阳市农牧局种植业科科长赫春杰告诉记者,近年来庆阳市在全市116个乡镇大力推进“设施瓜菜百千万工程”,截至去年年底,全市设施瓜菜面积已达10.08万亩,今年计划新增1.3万亩。
今年初,庆阳市还启动实施了“266”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积极创建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发展壮大苹果、草畜、瓜菜三大主导产业,并培育提升小杂粮、中药材、核桃三大特色产业,全力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