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编导:高合玮 |
张静初和她的《花腰新娘》
2011年5月12日,我和同事从宁波赶往下一站的拍摄地: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听说张静初出道的第一部电影《花腰新娘》就取材于那里。《花腰新娘》描写了云南花腰彝族青年的爱情生活,张静初,就是凭借这部电影荣获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就此星途坦荡。
影片中张静初和印小天演绎的花腰民族歌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大呼过瘾。高亢悠扬的海菜腔,热辣激情的烟盒舞,韵味独特的“凤舞龙”,让我神往不已。
在路上
我们到达昆明机场的时候,是5月12日地晚上7点钟。我们的老朋友龙新主任,已经在机场等我们半天了,接着大家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拍摄地。没想到半路竟然下起了大雨,高速上竟然堵起了车,真是好事多磨呀,正好让我们欣赏一下夜色中的云南。
到达石屏县城的时候,已经是凌晨1点多了。当地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还一直在等着我们,还帮我们准备了大名鼎鼎、热气腾腾的云南米线,感动啊,又冷又饿的我三下五除二就给吃光了。跟同事简单开了个会,看看时间,凌晨三点半,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话说回来,这种在路上的感觉真好。
拍摄地简介
石屏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北部,全县总面积3037平方公里,辖7镇2乡,112个村民委员会,3 个社区居委会,978个自然村。2010年年底,全县总人口3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以上,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以上。
石屏历史上重教兴文,素有“文献名邦”和“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的美誉,云南著名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先生就出生在这里。明、清两代,弹丸之地的石屏成了云南省唯一的科甲不脱之地,共取文进士65人(其中翰林15人),占红河州进士总数的四成,仅次于昆明和大理的进士之数,取武进士11人;文举人488人,武举人150人;出贡生760人。文、武举人中有解元9人,亚元9人,经魁6人。“五步三进士,翰林两碰头,秀才满街走”的民谚在当时的石屏广为流传。
石屏境内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立体气候突出,最高海拔2551米,最低海拔259米,县城海拔1420米,四季光照量多质好,雨量充沛,县域内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宜农宜林,主要作物有粮食、烤烟、甘蔗、水果、蔬菜等。石屏境内的异龙湖属全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
石屏物产丰富独特,素有“豆腐之乡”、“柑桔之乡”、“杨梅之乡”的美称。石屏豆制品加工工艺源远流长,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石屏民间就利用县城内特有的天然酸井水点制豆腐。
大伙眼中的石屏人
记得在一次策划会上,肖东坡老师说过一个人所有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做人的成功。如果要想深入地了解一个地方的性格,得从当地老百姓的性格上入手。云南省石屏县的这期节目,我们就先从先来了解一下大伙眼中的石屏人。
石屏人敢闯。石屏人多地少,一个人只有几分田,所以很多人都去外面打工,做生意。因此石屏的老板多。比如有个割茅草起家,现在的资产上亿。上百万的老板有好几百个。
石屏人勤劳。像农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自己还要干一点农活,做一点家务。为了脱贫致富,政府提供技术支持,牛街村的村民们一家一户都参与进来。你家是五米,我家人多一点,我家修路十米,经常会在野外搭帐篷。
石屏人聪明。石屏人的聪明表现在很多方面。为啥聪明?打小吃异龙湖的鱼,喝神龟井的水长大。一方面吃鱼的人最聪明,另一方面吃神龟井水点制的豆腐。在民间的表现,发明了活鱼运输机。
石屏人悠闲。慢,悠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讲究生活质量。一是开店不只是为了赚钱,把赚钱的事情做成一件很快乐、有悠闲的事情来做。二是石屏人不喜欢开车上班,一方面锻炼身体,一方面保护环境。
石屏人睿智。石屏人有眼光,引进外地的杨梅品种,结果杨梅形成一个大产业,原产地再次从石屏来引进杨梅品种。石屏人的睿智还体现在敢做大产业,大项目。石屏豆腐产业和异龙湖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原生态歌舞之乡
石屏县总人口30.4万人,其中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以上。依托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原生态歌舞之乡。
烟盒舞发源于风光秀丽的异龙湖畔,由原始的“踏歌”演变而成。据史料记载,烟盒舞共有200余个套路,有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形式灵活多样,有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和集体舞,表现内容丰富,有表现青年男女的情爱,有劳动生活场景,有模拟动物形态。烟盒舞不受年龄性别所限,只要会跳愿跳,即可参与,直跳到力尽方休。
刚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花腰姑娘
花腰,又称花腰彝、尼苏,是彝族的一个分支,人数极少,仅有三万多人,在花腰山寨,花腰姑娘个个水灵剔透,柔情万种。据当地人说,花腰人从打会说话起就会唱歌,刚会走路就会跳舞,歌声之美妙,舞姿之优美,令人惊叹。
龙是多变的,龙是神秘的,龙是慈祥的,龙是勤劳勇敢的。当美丽的花腰姑娘与龙相遇之后,花腰女子舞龙就开始名扬天下了,花腰女子舞龙队舞进了北京奥运会、舞进了上海世博会。
12个中央“一号文件”
彩云之南,人才辈出。对于我们电视人来说,做一期节目有着取之不尽的题材和资源,不幸的是,我们的蒋琪导演又一次地病倒了,不过这丝毫没有耽误我们的工作进展,5月12日凌晨1点到达石屏县,5月13日到5月15日,采访、采访加采访。5月15日凌晨完成策划方案和文稿。5月16日,确定拍摄场地为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明清古州衙。5月17日彩排。5月18日摄制组大部队从北京来到云南。
这次采访中,感受最深的依然跟《幸福在开远》的节目一样,是对于节目主题的把握。在N多次跟我们的主编王凯老师的电话沟通之后,主题明确下来,简单明了四个字,农民增收。颇有一番拨开云雾见太阳的感觉。石屏县委县政府实施“百村千户万元增收行动”,引导全县30万农民增收。通过“打造中国最南端高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打造中国原生态歌舞之乡”、“中低产林改造”等工作。
为此我们两个小编导专门恶补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12个“一号文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之后,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作为农业频道的记者,好好学习一下中央一号文件,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正经事。
感谢
感谢云南省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先生、感谢红河州外宣科主任龙新先生。感谢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要特别感谢,跟我们一起熬夜加班的石屏县委宣传部的各位老师们。
《古韵石屏》嘉宾联系方式:
嘉宾姓名:李建阳
社会职业身份:中共石屏县委书记
联系方式:0873-4857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