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元十年,一个22岁的青年受龙州江油县尉邀请,谈事论文,怀古览胜。几杯老酒下肚,青年纵情赋诗一首:“岚光深院里,傍砌水冷冷;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亭。日斜孤吏过,席卷乱峰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平心而论,青年的应景之作略显附庸风雅,甚至夹杂受宠若惊的马屁情结。全诗旨在描写处于深山的县尉府衙僻静而清幽,以及县尉修真养性的悠闲人生。
按下江油县尉的不作为不说,且说那盛唐龙州府,正是今日之平武县。对了,写诗的那个青年叫李白,后人尊称为“诗仙”。
“深山故宫”——报恩寺
东接“太白故里”江油市,南邻“大禹故乡”北川县,西连“人间瑶池”黄龙寺,北抵“童话世界”九寨沟。没错,能与李白和大禹做“邻居”的,只有千载龙州平武县。平武,古称龙州,自西汉置刚氐道至今已2200年。“闻道邛人说,龙州地脉深。碧溪飞百鸟,红斾映青林。”这里青山对峙,绿树滴翠,乱石纵横,江水跌岩,钟灵毓秀,为历代文人所歌咏。从厚重的蜀汉江油关,到精美绝伦的报恩寺,古往今来,平武这方热土,可谓多姿多彩。
与其他寺庙不同,报恩寺的“水”,深着呢。后人总结出“六绝,证其“水之深”:一绝,其柱、梁、椽、檩等木质材料皆为一色珍贵楠木,有不蛀、不结蛛网之奇效。这在全国独一无二;二绝,最富贵的千手观音——全身贴金,正身以一根千年楠木精雕而成;三绝,华严殿内巧夺天工的转轮经藏;四绝,名曰“群龙聚会”。全寺或刻或绘、或铸或塑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条龙;五绝,斗拱不仅从数量上、花样上都是全国之最。36种2000多朵,故有“斗拱博物馆”之称;六绝,现存300多平方米的珍贵明代壁画。
今日的报恩寺,不在深山里,却在老城闹市中。占地虽不算大,但凡去过北京故宫的游客,都会莫名发觉:这里的风格,有点山寨紫禁城了。相传明朝英宗时,镇守龙州的世袭土官王玺,用重金招聘曾修建过北京紫禁城的工匠,仿其形制,大兴土木建一宫殿。虽然天高皇帝远,但还是有人给皇帝打了小报告,皇帝闻之龙颜大怒,立马派钦差大臣前来调查。情急之下,王玺匆忙搬来佛像,逃过一劫。但由于太过匆忙,导致寺内佛像的摆放有些错乱。殿内有一块极其珍贵的金丝楠木,上面却刻着“当今皇帝万万岁”,这成为皇家敕修的金字招牌。不仅王玺因祸得福,报恩寺更是逃过历史上的多次劫难,甚至是文革。
集儒、释文化之大成的报恩寺,如今已成为平武县的人格化身。汶川大地震,平武亦属重灾区,正是河北人民的千里驰援,才有了今日平武之勃勃生机。“报恩”二字言简意赅,却道出平武人的肺腑之言。
王朗,大熊猫的乐园
从平武县城溯夺博河蜿蜒北行,王朗自然保护区就在100公里之外。四月的平武百花盛开,尤以梯田上那一抹抹鲜黄的油菜花,更为引人注目。王朗,最早建立的大熊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全国最多的大熊猫,这里是大熊猫的故乡,更是国宝的乐园。
用巡护员的话说,野生大熊猫就像深闺里的美女,“缘分到了,才能见上一小面”。更多时候,探访者只能看见这个“美女”臃肿的大屁股;能寻得一坨粪便,已是“艳福不浅”了。
幽静的山路,清冷又曲折。远处的群山披着白白的斗笠,那是一座座绵延的雪山。毛竹间并没有上山的路,跟着巡护员,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缓缓融化的积雪上,一不小心就会陷进没膝雪窟中,汩汩冰水流进鞋子里,苦不堪言。探访者吃的苦,却是熊猫们的天赐之福。小溪潺潺流淌,茂密的翠竹错落生长着,密密匝匝织起绿色帷幕。放眼望去,山巅云雾缭绕,漫山林木簇拥,空气沁人心脾。想来,没有都市的雾霾与嘈杂,生长于斯的大熊猫仿佛乐居于世外桃源中。在当地白马藏族人心中,大熊猫被看作神的领路人而备受尊崇。一位老巫医为我们演示了几个“猫猫舞”的动作,姿势古朴而神秘,似乎真的蕴含着山中万物的灵韵。 踏着柔软的积雪,虽然没有见到大熊猫的真容,但此行还是心里暖暖的。有很多人在关心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态,当地政府正为保障这片山林里的动物们能安静生活而不懈努力。
与其面面相觑,不如相忘于山林。游客与大熊猫,倒真是相见不如怀念了。下山时,不住回眸身后魁伟的雪山,心中竟是大熊猫的憨态可掬。忽地想起仓央嘉措的那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风情白马
清澈、蜿蜒的夺博河从岷山深处流出,穿过密林纵深的大熊猫故居,淌向两岩长满青稞,漫游着群群犏牛、山羊的村寨,这就是居住在川西北平武县境内,具有传奇、独特文化的白马藏族。
白马藏族又称白马人,这是一支具有独特语言、服饰和信仰的民族。白马人分散居住在川甘交界的平武、南平、文县一带,总人口3400多人,特别是居住、生活在平武境内白马路地区的白马人,保留着独特浓郁的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化,其独特的服饰、语言、民族风情,犹如一支深山的奇葩,引起海内外游人的好奇和关注。
白马人居住在高寨山区河谷地带,房屋沿山而建,木版木楼,一寨一村。他们的传统住房是“板屋土墙”,以原木成架,斧劈松木板盖顶,干打土墙。一般分为三层,下层圈畜,中层住人,顶层储物。(目前旅游接待为新房)寨子里的山坡上能看见这类建筑。
白马人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主,白马人服饰奇特、色彩艳丽、男女以白、黑、花三种袍裙为主,配以各类发饰、耳饰、腰饰。白马人男女都戴盘形圆顶荷叶边羊毛毡帽,毡帽顶上插上具有识别标志的白鸡翎,妇女胸前饰以白玉般的鱼骨牌,腰间围几匝金亮的古铜钱,穿上各色布料缝制的镶花袍裙,真是五彩斑烂、艳丽夺目。
白马人语言独特,但没有形成文字,解放初,整个民族不足两千人,尚处在“刀耕火种、男耕女织”原始自然的农耕社会,其农业以种植青稞、荞麦、土豆、玉米为主,兼以畜牧、狩猎、妇女种麻纺线、擀毡织布,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白马人对自然的崇拜,对山川的顶礼,也造就了他们勤劳勇敢的性格,润育了白马人原始、古朴的民族民间文化。
山深林密,风吹草低,宽阔的河谷游戈着群群牛羊,荞麦花开,青稞飘香,木楼山寨上冉冉升起缕缕炊烟,每值金秋季节,白马人收割之余,在寨子里架起篝火、勺出酿好的青稞杂酒,盛上煮熟的拖砣砣肉,品尝一年的劳动收获,妇女们在木楼上架起织机,纺织七彩的腰带,缝制艳丽的新装,老人们选出洁白的羊毛,擀制着毡毛,辛勤的劳动,简朴的生活之余,产生了白马人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歌舞。“跳朝盖“是白马最重要的宗教祭祀活动,朝盖是一种满目狰狞恐怖的目雕面具,几个人反穿羊皮袄,戴上面具,随着羊皮鼓的节奏跳神,以此驱鬼镇邪,祈求平安。
平武注定是多姿多彩的。县域南部平通河流域,是羌族世代祖居的地方。依然住着吊脚楼,依然穿着大脚裤、打黑绑腿,依然包着青色或白色头帕,依然束着绣花围裙……说到能歌善舞,羌族人与白马藏族同胞当真是不遑多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