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美丽的丽江之后,“乡村大世界”的导演们搜集了很多关于学校、学生的资料,在与老师面对面的沟通中对这里的老师、学生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现在的丽江民族孤儿学校有26个民族地区孤儿300余名,说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一点也不为过,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总有一些令人心酸的故事感动着我们。
![]() |
行走在招生的路上
学校从建校之初开始每年外出招生,一直坚持到现在,经历过招生的老师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发生在他们招生路上的故事。
这里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招生往往会花费很长的时间。长途跋涉十余天去往招生地点是常事,因为有些地方无法直接乘车到达,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总有崎岖的山路等待着他们,走到无路可走之时只能步行前往。
![]() |
其中一位女老师告诉我们说:有一次她去招生,恰逢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无奈之下只能提前给乡镇政府打电话,让他人把符合招生要求的孩子提前带到乡镇政府,再由老师再把他们带回学校。
招进来的少数民族的学生,进校之初有些不会讲汉语,老师无法与之沟通只能用手势进行交流。藏族孩子洛桑入校时就是这样的情况,当时只有六岁的他生活在通往藏区的“茶马古道”上——丽江市大安乡。他父母病逝后,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生活在高山上的一个国家级贫困乡。家里惟一的经济来源就靠他砸核桃,砸出核桃仁再由爷爷拿到集市上去卖,换回食物。2005年被收养到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经过学校的精心培养,现在的洛桑不仅学会了汉语,而且在班上的成绩也是非常优秀的,同时也是学校武术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兄弟情深
纳西族的小伙子和江松,曾经是这里的一名学生,如今已是丽江市观音峡景区的一位驻唱歌手,在校期间 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让带过他的老师至今难忘。
1999年,四岁的和江松被招进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由于建校初期经费有限,只能限量招收孤儿入学,由当地民政局将招收的名额分配到各县,和江松的家里只得到了一个名额,能够来此读书何江松并没有感到多么幸运,因为要和弟弟分开了。
![]() |
和江松来到学校的幼儿园,开始吃饭时拒绝老师给他添第二碗饭,发苹果时,他告诉老师他只要苹果的一半,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求你们把我的弟弟接到这来,爷爷病了,养不活弟弟,我和弟弟吃一个人的饭和水果行吗?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学校负责人去了和江松的家,看到了还不会走路在地下爬的弟弟和躺在床上病中的爷爷。
![]() |
经过一番周折,和江松的弟弟和宝松被招了进来,当时和宝松还不满周岁,四岁的江松在幼儿园里与弟弟睡一张小床,帮助生活老师照顾弟弟,因为那时的和宝松是幼儿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像和江松、和宝松兄弟这样的情况,至今也存在于其他学生身上,我们的导演组在听到这样的感人故事后,在节目的创作中增加了圆梦的环节,帮助那些孩子实现这个无法完成的愿望。
感恩母校
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当学校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会义无反顾的回来报答母校,音乐老师侯建伟就是这样一个人。侯建伟家中兄妹四人,他是最小的那位,是这里最早的一批孤儿学生。1999年由校长“胡妈”把他招了进来,在这里完成了四、五、六年级的课程,由于当时学校还没有初中部,这里的老师不得不将其送入其他学校继续完成他的学业。
学习刻苦的侯建伟后来考上了吉林大学学习音乐专业,大四时期在北京已经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并有机会能够留在那里。
![]() |
2011年的时候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缺少一名音乐老师,“胡妈”想到了他,通过电话和他说了这件事,一番犹豫之后,侯建伟最终放弃了北京的一切,来校任教至今。
侯建伟说:是这所学校给了他学习的起点,当他有能力为学校效劳时他一定会回到这里,毫无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