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不算古老,但也不太年轻的建筑群,难免要承担承载历史记忆的责任。走进大福圳,有一种时光倒流之感。大福圳扮演过太多太多的角色,不存在对与错,作为时光碎片的承载者,这座古老的大福圳履行的与其说是责任,毋宁说是义务,也体现了大福圳子孙和那个时代的价值追求。
|
大福圳落成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占地面积约13000多平方米,是尤溪现存最大的古建筑,坐落于梅仙镇坪寨村,距县城12公里。大福圳坐艮兼丑,由一座正厝、左四右三七座扶厝、一座形似独立实际与主建筑连成一体的私塾馆、壁舍和分布在左前角和两个后角互为犄角之势的三座炮楼组成。主体为三进制悬山顶木构建筑,正厝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每座扶厝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整个建筑群又以过水亭连接相通,所以又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
|
大福圳四周筑有围墙,墙体厚度0.8米,背面和左右两面围墙组成梯形的三个直角面,处于梯形斜面的大腹圳正面则不是在一条斜线上,依地形设计为由左至右呈三层梯级退缩,建筑格局奇特,在福建古民居中极为少见。
|
大福圳左侧有四座扶厝、一座塾馆,右侧有三座扶厝。左侧最末两排扶厝前即为私塾馆,处于道口,和左壁舍组成第一梯级。只有私塾馆门厅一个正门可以通过塾馆进入内部扶厝。孔颖达对“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礼记·学记》)疏云:“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故云‘家有塾’。”这样看来,大福圳的塾馆设置是遵循了封建礼制规矩的要求。
|
叠印在大福圳的时光印记,有忧也有喜。民国二十三年(1934),红军数度经过尤溪,当年七月,寻淮州率领的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曾经驻扎在大福圳。至今在大福圳的墙上,还可以见到红军当年留下的“反对卖国辱国的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标语,标语落款为“红军一轻机宣”。在距离大福圳不远的科坑一座民宅内,红军留下的标语达34幅,内容涉及保护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南京政府等等。留在大福圳墙壁上能够与其精美的壁画相映成趣的,还有从人民公社到“文革”不同时期的标语口号,内容有:“毛主席万岁!”、“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科学种田!”等等,私塾馆的墙上,还有一组保留完好的仿宋体毛主席语录。
|
百年时光也记录了大福圳及其主人的艰辛步履。人类习惯把时光切成若干段落,如果这些段落是可以搬动的,现在就重叠在大福圳里,你可以像去柴垛挑拣木材一样,找到你需要的某一段。虽然,大福圳经历了无数风雨的袭击已经老迈,但是,它并没有在历史中沉睡,人们也没有忘记这座堆积了太多时光片段的恢宏建筑。
《乡村大世界》播出时间:(首播)周六18:05-19:30(重播)周日23:17-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