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乡村大世界 空间
近期热播:走进孟子故里——山东邹城
首播: |
CCTV-7 |
07月12日 18:05 |
重播: |
CCTV-7 |
07月13日 23:15 |
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邹国人。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而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最早记载孟母教子故事的是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以及刘向的《列女传》。据记载: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孟母不只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儿子起居冷暖,更不厌其烦地以“言传”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
三迁择邻:
孟母为给孟子寻找一个健康的适合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三迁择邻,一迁近于墓,二迁近于屠,三迁迁于学宫之旁。起初,孟子居住在邹城以北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山麓坟莹处处,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子也参与其中,有时还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母突然发现,一向伶俐听话的儿子,已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活动。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城西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新居与市场为邻,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市场上行商坐贾,拍卖喧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而且他家的邻居是一个杀猪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他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杀掉,沿街叫卖,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再次迁居。
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到县城南关的学宫旁。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她由衷地发出感叹:“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并把孟子送入学宫读书,留下了“三迁择邻”的美谈。
断机教子:
邻居的孩子都去上学,孟子嚷着也要去,孟母答应了儿子的要求。开始孟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背着母亲不去读书。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一天,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儿子逃学回来,甚怒,拿起刀子当着儿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怒斥说:“我织布供你读书很不容易,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就无法织成,学问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你学习和我织布是一样的道理,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才呢?”经过孟母断机施教,孟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铭记心中。从此旦夕勤学,师承孔子,继往开来,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创立了孔孟之道,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为纪念孟母教子之德,后人在其故里建起了“断机堂”(今已圮)。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仁宗皇帝又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以示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