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乡村大世界 空间
腾讯娱乐讯 5月29日,抗震救灾公益歌曲《我们手挽手》的发起与制作人冯晓泉 、毕铭鑫做客腾讯娱乐名人访。《我们手挽手》阵容空前,汇集了中央电视台各大频道、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影响力与传唱力巨大。二人在节目中与网友分享了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希望借这首歌将爱与慈善传递下去。
主持人芬芬:亲爱的各位网民朋友,大家好!欢迎关注腾讯娱乐频道访谈,我是主持人芬芬。我们现在离“5.12”地震已经过去了十多天的时间,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每一位网友,每一位华人,不会对于我们灾区的关注和关爱因此而打住。现在在网络上流行很多因为抗震救灾产生的歌曲,其中有一首《我们手挽手》,受到了众多网民的欢迎,而且也发表了众多评论。今天我们邀请了这首歌曲的主创人员和我们众多网民对话。我身边这位大家应该非常熟悉,06年来到我们腾讯做客的,是我们著名的全能艺人和新民乐的创始人冯晓泉。
冯晓泉:大家好。
主持人芬芬:这位是中央电视台第七套《乡村大世界》的主持人、制片人,《乡土》栏目的主持人。
毕铭鑫:大家好。
主持人芬芬:这首歌曲,网上的很多网民提出了积极的评价。同时也提出,创作这个的时间比较短,相对来说歌词再丰富一点就更好了。
毕铭鑫:确实非常仓促,我到前线报道的时候,震撼我的有很多事,最震撼的是母亲和孩子。因为有了母亲,家才有温暖,因为有了孩子,母亲才有欢乐。这是我们需要抓住的东西。
冯晓泉:14号那天,小毕给我打电话,语调极其低沉,我说你在哪儿,他说在汶川。说这边真的很惨,我们可以怎么办,除了捐款以外还可以做点什么。他作为新闻工作者到那里进行采访和报道,这是很重要的。后来回到北京,我们觉得也不能往那儿去,到那里去是不是给人家添乱,因为东西也匮乏。在电话里面我们一步步在确定这首歌曲。
毕铭鑫:那时候主要关注的就是母亲和孩子,当时我看到母亲失去孩子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还有孩子的无助。每次灾难,母亲和孩子是最受伤害的。我跟他说是不是可以做一下母亲和孩子,最后是小家和大家。最后的画面是胡主席和温家宝总理。我觉得这首歌的意境还是很深的。
主持人芬芬:这样一说的话,我们就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这首歌曲了,可能大家最初看这个歌词的时候有一个初始印象。
冯晓泉:歌词配上旋律,变成一首完整歌曲的时候,母亲只是一个代表意义的概念,其实包含了很多,这次父亲也有,老人也有,只是通过这样一个点,这样一种比例关系进行了阐述。同时把母亲相当于国家,这次海外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救援,更显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毕铭鑫:世界母亲也是一样的,中国只是世界母亲当中的一个孩子,这样的话,主题的意义就非常深远。
冯晓泉:就是这种小家、大家、国家和人类的概念。
主持人芬芬:两位嘉宾跟我们谈了谈歌词的创作。还有一个网民关注的焦点,这首歌好像是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二十多位主持人参与的。
毕铭鑫:基本上都是中央台,北京台就是春妮参加了。
主持人芬芬:主持人都很忙,这个时候把他们聚到一起也是相当不容易了,而且大家要通过齐心协力,把它录好,还有合唱部分。
毕铭鑫:说到了责任,真的是特别感人。
冯晓泉:我们俩一直没有见面,一直都在空中创作。5月18号,有一个“爱的奉献”晚会,都在台上演出,我能打招呼的都打招呼了。这台晚会演完了以后我们开始定,从定这件事到第二天开始录音,前后也就是十个小时都不到的时间,所以速度非常快。我们跟很多主持人联系,有的已经到灾区一线采访了。有很多主持人,我们跟他们联系,他们正在录节目,在工作,有的是电话当时打不通,没有联系上,其实有很多好朋友,主持人,他们都非常想参与。
毕铭鑫:这首歌播完了以后,我和晓泉接到很多电话,说怎么没有通知他们,其实当时很多都联系不上。
主持人芬芬: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创作时间太有限了。
毕铭鑫:对。像崔永元大哥。
冯晓泉:他那天的精神特别不好,坐那儿都不能动。我说你要不要吃点东西,他说不吃,一天没有吃东西,喝水都很难受。我说你要不要别拍了,因为棚里面的温度…
主持人芬芬:有五十多度。
冯晓泉:差不多。我说小毕,你们在一起唱,扶着点。他当时说想想灾区的人民,我这个算什么,这让我特别感动。其他主持人也是非常忙,然后到这里来录。
毕铭鑫:朱军本来是在西四环录像,就在他们家附近,后来到我们北五环这里录音,回去的时候都两点多了,一点多钟来录。在这样一个灾难面前,大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心,确实在那一瞬间都让我很感动,我们既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但在那个过程当中没有任何怨言。还有朱迅,也是没有办法,把孩子带到现场。
冯晓泉:当时也有一些年轻的歌手,还有解放军、医护人员,包括央视剧组的,一百多号人,非常辛苦。
毕铭鑫:因为边录音,然后边录像,这个需要交错进行,一组一组地往后排。有一个小细节,来盒饭的时候,大家吃盒饭,解放军战士说医生先说,医生说你们先说,说我们是子弟兵。
冯晓泉:非常感人。
毕铭鑫:后来录像是先让孩子来,孩子录完了之后是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录完了以后是解放军战士。
冯晓泉:我记得解放军战士和白衣天使等等一下午,后来孩子来了,让他们先来。
毕铭鑫:我说我们要坚持到最后,把解放军战士先送走,我们最后录。
冯晓泉
:小毕前一天要修改词,还要安排很多拍摄和剧组的联系,那天他就睡了一个多小时。到什么程度?晚上要采访,我们俩站在一起,他站着就睡着了,睡得特别香,不行了。连日的劳累。
主持人芬芬:不仅是这首歌曲的创作,前期到一线和当地灾民进行这样的互相慰问和沟通,包括发来很多报道,也是要耗费很多精力,甚至要付出很大的勇气,因为当时的环境还是比较危险的。当时有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而且余震不断。
毕铭鑫:15号中午的时候,那时候只能听广播,广播上说马上要有地震和余震,不是直接告诉你有余震。而且当时已经告诉你有堰塞湖了,我们去几个地方,都说有堰塞湖决堤的危险。后来有人说“与死神抢时间”,其实是救人。包括我们前线的志愿者、记者,是“迎着死神”,不管是报道,还是送东西,都要迎着往前去。那时候有一点悲壮感,我给家里的一句话留在短信上,万一一个突发的事情来,一个短信就按出去,因为那个瞬间不知道等待你的是什么。
主持人芬芬:不仅是你们前方一线接触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后方,虽然没有亲身到现场,我们看到电视的报道,每个人的心情都特别沉重。看了电视报道,自己都觉得特别特别的难受。
冯晓泉:我和格格在飞机上看报道的时候,我们俩后来都说了,谁也别再给谁讲,为什么?受不了。我在飞机上看报纸呢,后来空姐过来说“冯老师,给您一条毛巾”,每天都在流泪。但是就觉得怎么能使上劲,你去捐款,怎么还能利用你的职业帮助他们,我不是医生,也不是解放军,怎么办呢。
主持人芬芬:只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冯晓泉:通过你的音乐、歌声,能够鼓舞大家,抱团,团结在一起,能够手挽着手,一起去为我们的赈灾尽一点力,号召大家鼓起一种勇气。
毕铭鑫:他们说你太勇敢了,到一线去。我说这次我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大家都在一线,包括晓泉。全国人民,能到灾区的,不能到灾区的,都在行动。他们编了很多歌曲,因为很多人到前方去可能还会造成一些负担,有全国的民众,还有医务工作者、记者。这种关爱和空前的团结,可能真的是空前的。
主持人芬芬:您既然去了现场,我们网友可能也想听一听,您当初去重灾区,比如什邡、都江堰的情况。
毕铭鑫:我这次去是和全国妇联一块的,要求我们搞一个义演。去是两大目的,一个是看妇女儿童,看四川妇联怎么在工作。作为我们农业频道来讲,要了解灾区农民的受灾情况,以及他们最需要什么。当时去的时候,北川和汶川都没有打通,也进不去,主要是在成都旁边,德阳、什邡、绵阳、绵竹、都江堰,后来我们从都江堰去了重都,面比较大。说实话,快四十岁了,是我见到的最惨烈的场面。
主持人芬芬: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呢。
毕铭鑫:那时候我才只有五岁。我相信弄不好,这可能是我这辈子见到的最悲惨的场面,特别是母亲和孩子。在这个当中,他们相对弱一些。比如我在什邡市的中心医院,一个小孩,九岁,旁边两位老太太,我说你们和小孩什么关系?正在哭泣的老太太说,“我是他的外婆,他外公给孩子面东西了,这是他奶奶。我说你们家还有什么人吗?”她说“我们家就这些人了”。爷爷和小孩的父母,都是在这次当真死去了。我说您现在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她说是“希望孩子醒过来,但是又怕孩子醒过来,醒过来要爸爸妈妈怎么办”。当时我特别难受。有一个护士科的主任,见到我们中央电视台,大概是哭着说了十分钟,说没有床怎么救治,我说你们多长时间没有休息了,她说三天三夜没有睡觉了。我说作为医护人员,你们最希望我们给你们什么,她说“我们希望理解”。我说你们是白衣天使,我们怎么可能不理解你们呢。
主持人芬芬:地震发生的当天,5月12号是护士节。
毕铭鑫:她说不是现在理解,是希望平时给我们理解,不要平时拿我们当狗屎,关键时候才是天使。大多数白衣战士都是真正关心这些患者的,现在所有的人都几天没回家,父母怎么样,孩子怎么样,我们都不知道。我说这个真的要呼吁,平时的医患关系,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医生进行谴责。害群之马的,收红包的都是少数,这个良知,绝大多数白衣天使都让我们非常尊敬。非典的时候他们参与了,这次他们参与,大灾大难的时候他们都参与了。
主持人芬芬:小毕老师代表新闻工作者,是跑在一线的,冯老师是作为文艺工作,艺术家跑在第一线的。这段时间抗震救灾晚会不断,包括一些创作也是在源源不断地制作,您肯定也是很忙。
冯晓泉:对,我差不多参加了十几场赈灾义演,很多是提前一个多月已经约定的晚会,不同题材的,但是正好赶上这个地震,基本上全部都改成赈灾晚会了。很多是临时的,号召大家赈灾捐款等等,差不多是十几场。还参加了一些歌曲录制和MV的拍摄,基本上都是以这些为主。其实我们也想过去灾区,甚至现在也有很多人说过一阵要去,但我想一定要在灾区这边比较能够保证人家正常工作,不能因为我们去给人家造成一种生活秩序的混乱,一定是这样的,要配合政府对那里的整个救治安排,要配合这个。像李连杰大哥他们运作的也很好。通过这个事我发觉,中国演艺界学会的运作,我们应该有一些慈善机构来运作,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做这件事情,而不是大家散着的,都很着急,每个人都想使劲,但不知道往哪儿使。
主持人芬芬:这样会显得比较单薄。大家合起来,比如说演艺界设立一个基金,新闻工作者设立一个基金,大家把各个行业的基金聚集在一起。
冯晓泉:对,要有一个基金机构,李连杰是壹基金,这样运作起来就很规范。
毕铭鑫:这次回来以后,可能确实这里有一个慈善延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俩一直在探讨的。
主持人芬芬:对于灾区的救助,不再是这一时,是以后的重建,包括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对他们心理上造成的影响,这段时间也派了很多心理专家对他们进行心理抚慰,我觉得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冯晓泉:现在大家比较关注,那么再过一个月,过两个月,再过半年、一年,他们是永远地失去了亲人,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的延续非常重要,甚至我们要传给我们下一代的人,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我们这次遇到的是地震,这两天贵州也发了洪水,在我们民族历史当中和今后的行进当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觉得过去我们没有注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一年要设立一个慈善金,当然形式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说今后每一年,都要有一千块钱或者是一万块钱、五万块钱、十万块钱,或者是更多更多的,这些资金作为专门的慈善,固定的,年薪的5%、10%或者是20%都可以,每年固定的捐到一些地方去。哪怕我一年五块钱,毕竟中国人多。
主持人芬芬:十三亿人,每人捐一块,就是十三亿。
冯晓泉:临时情况下,就像地震这样,可以号召大家多捐。但有的地方,像缺水的地方,需要长期的捐助。
毕铭鑫:我们这次想和全国妇联建一个手挽手基金,来关注妇女和儿童。这次去我一个最大的感受,在这次地震当中受心灵受伤害最大的是母亲和孤儿。那种惨痛的画面他们已经有记忆了,让他们忘却这个的话,我跟心理学家沟通过,心理爆发期在半年之后是最危险的。我们在心灵上怎么抚慰他们,一方面是心理工作者,另外一方面怎么给他们沟通,用什么方式,是把孩子领养回家,还是建立一个孤儿村。我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三次思想飞跃,第一次是看到那么多孤儿,有爱心妈妈多好,很快爱心妈妈就上来了。如果光是爱心妈妈的话,也不行,希望还有爱心家庭,还真有,很多爱心家庭通过妇联想领养孩子,妇联说现在这个阶段还不是这样,需要确认他是不是孤儿。但你能保证任何一个领养家庭的夫妻一定不离婚吗,如果离婚了,孩子遭受父母离异,这又是一次伤害。
冯晓泉:我绝对不能允许这些孩子再遭受第二次伤害。
毕铭鑫:建立孤儿村,我们去认养一个孩子,不管是周末的时候把他们带回家来,还是平时给他们付一些费用,给他们一些关心,这样的话是锦上添花,否则的话会造成二次伤害。同时我们要避免一时新潮,热血沸腾,受过伤害的时候,需要几倍的努力才能把孩子心灵抚慰好,很多人有没有这个爱心呢,如果孩子一直忧郁,他会不会嫌弃这个孩子。
冯晓泉:我觉得你说的那个也是很灵活的,可以建一个儿童村。现在关键是我们想去,我们条件够不够,这个条件不是你的经济条件,这还是一个很其次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你本身想领养的时候,你的家庭条件也需要评估,这些孩子绝对不允许二次受到伤害,我们怎么能够让他们快乐,面对这些东西,回避是回避不了的。我那天在“爱的奉献”晚会当中,跟很多演员说到了领养问题,有些人可能没想到这么多,对于我呢,我是有孩子的人,小毕也是,我们非常清楚,小孩不是你想想的那么简单,这个简单不是他复杂。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两个字“责任”,责任是第一位的。不是你给他吃饱了,穿的好看了,玩儿的痛快就完了,关键是对他的责任,包括对他未来的成长、教育、思想的启迪,这些非常重要。
毕铭鑫:一家人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这个孩子身上,自己的孩子,都未见得可以把他培养的很好,你有没有很大的耐心,教育一个跟你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这个不可以一时冲动。
冯晓泉:国家培养,我们个人家庭配合,给他一个家庭的温暖,要这种互相配合。不是说简简单单地,随便地给这家,给那家。
主持人芬芬:在国外,对于领养和认养都有很严格的法律程序,国内这方面可能还做不到那么完善。
毕铭鑫:一方面要用借鉴,即便国外有那么多,他们也不敢保证国外的夫妻就不离婚,孩子不受到二次伤害。家庭的每个成员能不能对这个做到一般好。我听说领养当中要求家庭中不能有孩子,可能这是一个条件。每一个成员都得对他进行关爱。另外,他心灵上已经有了一些伤害,是不是你对他好他就认为你对他好,他会不会认为寄人篱下,很多问题都需要解决。
冯晓泉:这可能是我们没有接触过的,我们只是接触了这个行为。像我跟小毕,不管我们条件够不够,我们也想认养或者是领养,但是不知道我们条件够不够,如果够,我们绝对接受。但具体怎么做,大家确实都不太了解。
主持人芬芬:这个需要国家给予一个程序,而且要非常详尽地去做这方面的规划。
冯晓泉:对。另外我们得去学习,怎么去对待这样一个孩子,而不是你自己的孩子,这是不一样的。
毕铭鑫:光有爱心是不够的,确实还有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我这次跟全国妇联在一起合作,他们真的很专业,他们有一系列的,包括儿基会、妇基会。
冯晓泉:还有心理研究,不能用对成人的心理,同时他们受的伤害也不同。
主持人芬芬:还是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一些帮助,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
冯晓泉:不是这么简单。
毕铭鑫:而且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这么发达了,如果当年说孩子吃饭都有问题,那先分下去再说,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而现在中国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他可能从经济上能够养得了这个孩子,但是孩子的成长问题、心理问题怎么解决。
主持人芬芬:孩子还是需要一个家庭。您刚才所说的那样一种形式,就是让大家都聚在一起,节假日带着孩子回家,这样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规避孩子因为父母离异而受到二次伤害。
冯晓泉:对,对寄宿的学校要求很严格。
毕铭鑫:有的专家跟我说,在一起还有好处,这么多孤儿都在这儿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不是那么惟一最倒霉的。
冯晓泉:如果把他一个人放在家里,他可能觉得特别寂寞。但是这个学校非常重要。
毕铭鑫:对,学校老师的配置。这次大灾之后有这么多孤儿,这是我们面对的新的课题。好在在那次我们搞的晚会上,很多心理专家、教育专家,以及专业的网站都在行动,包括已经到灾区去的,扶贫基金会5月30号要跟我们搞一个专门的晚会,他们以后就是打算建立一个儿童村。
主持人芬芬:继续给他们一些关注,大家各自尽各自的一份力。
网友:这首歌曲创作的非常好,非常感谢两位老师,不知道后续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相关文艺作品会推出来?
主持人芬芬:有没有这样的计划,或者是说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再继续地进行创作?
冯晓泉:可能主要就以这首歌为主。因为这首歌,我们号召团结起来,大家把劲往一处使,最重要的是看明天,我们要重建家园。
毕铭鑫:我写歌词是完全依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没有真实感受,我宁可不写,这个说的很实在。这次去,有那么多的撞击,我跟晓泉也有很多共鸣,但我们也不想刻意创作作品而去创作。如果某一天有感觉,说不定还会继续创作。
冯晓泉:这首歌曲主要是抒发大家的情感,他们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我们作为文艺者,需要有一个爆发感。
主持人芬芬:平时做的歌曲都是有关艺术类的,这首歌曲一个新的题材,需要融入更多的感情进行创作。在制作这首歌的时候有没有一些情感起伏的变化。
冯晓泉:有。我最感动的是,因为有了母亲,家才有温暖,因为有了孩子,母亲才有欢乐。这个句子非常简明,就这么四句。但是我觉得包含的寓意很多、范围很多。我在写这个旋律的时候,甚至到最后所有人都在唱这个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震撼。
毕铭鑫:从歌曲到画面,确实是把歌曲含义深层揭开的过程,光听歌是从小家到大家的过程。我们还是挺满意的,情感很饱满。
冯晓泉:我考虑,第一配器不能花哨,第二这里面的旋律要非常简单、质朴,不要用技术,我也不会用去技术,我都没有想到。因为这个时候你还去玩儿一些演唱技术,或者是用一些什么时尚的手段,这个完全不是一个搞音乐的人要做的事情。这首歌曲最大的概念,就是把我们的语言配上音乐而已。一首作品,你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唱,我觉得纯朴是第一位的,是内心里面最真实的感受。小毕开始写这首歌,后来格格和金明一起来弄,我们一起来做这个,把握的就是简单、纯朴。
毕铭鑫:初期阶段的时候,主要是从母亲和孩子想,格格和晓泉以及金明,我们想还是要手挽手,要战胜困难,重建家园。开始是母亲和孩子的感觉,后来是不怕艰难困苦,这样一种情感出来。重建家园,最终是把美好留下来,光悲痛没有用。
冯晓泉:还有一个题外的意思,就是慈善延续。为什么要重建家园,我们要延续下去。
主持人芬芬:表达感情会有多种方式,比如说通过音乐,通过语言,通过朗诵,所以我最后有一个不情之请,也请我们冯老师,或者是小毕老师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词。
冯晓泉:我们两个一起来唱一下。
(现场演唱《我们手挽手》)
主持人芬芬:(鼓掌)我想我的掌声不仅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们很多网民的鼓励声,因为我在网上搜索了这首歌曲很多网友的评论,大家都寄予了非常高的关注,也寄予了积极的评价。而且刚才两位老师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网友听现场,看直播的时候,可能会因为音响效果失去一种原本的原声,但我现场听到的原声演唱绝对是发自内心的,而且感觉是一个人唱的。再次感谢两位老师来到我们的直播间,最后再说一点跟我们网民的话。
冯晓泉:让我们的爱,让我们的慈善永远延续下去。
毕铭鑫:只要我们手挽手,擦干悲伤的泪水,战胜艰难,永不输。从现在开始,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慈善,把爱心,作为你日常生活当中的一部分。
主持人芬芬:谢谢两位老师,借刚刚说过的一句话,“把我们的慈善延续下去”。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一起来参与,共同努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