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02日 15: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心热但不可操之过急
据报道,经过6个小时的努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本次汶川地震援建的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18日在四川绵竹市遵道镇落成,这也是全国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
6个小时建起一所希望小学,这样的速度是让人惊叹的,而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国内外都曾出现这样的状况:为解决灾民的住宿,政府部门马上投入财力、物力修建房屋,尽快重建灾民的家园。可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往往造成房屋并没有变得更稳固,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此外,根据学界研究,一般地震发生后都伴随数次余震,两三个月后才是完全安全的。这些情况都提醒我们,灾后重建中,大规模的房屋建设切不可操之过急。
专家认为,在短时间内,灾区首先要进行现有房屋的评估,按照房屋损坏程度分类,采取加固等措施,有效使用现有房屋,节约大量应急资源,然后,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大规模的建筑工程重建。
这里的科学规划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其一,制订科学的抗震安全性评价。当前,国家对四川省规定的抗震建设标准是7度烈度,而汶川地震的烈度达到10—11度,大大超出了规定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因此,在大规模房屋重建前应对震区基本烈度进行复核,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以确定设防标准和加固范围。在这个过程中,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抗震能力——在自然灾害中,这些公共设施往往是人们的避难所,因此这些建筑的抗震标准应高于普通住宅。
其二,加强工程建设与自然的适应性。在大规模灾后重建中,我们一方面应防治、避免因人工因素而诱发大的地质灾害;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相应的措施,使工程建设和自然条件特别是地质环境条件相和谐。我国有不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由于工程上不注意相应的防治措施而诱发的。比如,汶川地震给我们许多启示,楼址不能选择软土层,或者容易沙化、液化的地段,也不能选择坡度很大的山脚下等。
灾后重建则是持久战。对灾民的心热是应当的,但不要操之过急,否则浪费钱财,造成建设遗憾。日本阪神大地震后的重建用了7年,唐山震后基础设施的恢复用了10年,此次汶川地震虽不能与两者的惨烈相提并论,但我们应该学习阪神、唐山的经验,应把灾后重建看成是长时期的、持久性的、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切不可盲目地搞“汶川速度”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