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02日 15:2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灾后重建,要建设什么样的新家园,是当前刻不容缓思考和决策的问题。近日来,这一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社会群众的高度关注,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建议。
“简易城市”可走先
“可先建避难所,再考虑建设简易城市,再建设新城。”主要从事结构工程和城市综合防灾减灾领域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河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苏幼坡说,避难所和简易城的意义就在于,“让他们感觉到,生活还在继续,可以修复他们的心灵创伤。”
32年前的唐山,就修建了大量的简易城。后期则用木桩和柳条搭建泥房,而现在的汶川,受灾群众则可以住进帐篷内。以唐山经验而言,地震之后的汶川可能发生的洪灾等次生灾害更为危险。苏幼坡说,1933年8月发生在四川叠溪的大地震,山体滑坡后在蜗江中形成两道天然水坝和四个堰塞湖。据记载,地震时死亡500余人,而两个月后由于坝体垮塌,导致2万余人在洪水中丧生。苏幼坡说,四川地震灾区与岷江相邻,水库等设施也在地震中受损,进入雨季之后,灾民的简易房必须考虑到稳固等因素。
“除了稳固外,还应考虑火灾。”苏幼坡认为,唐山当时就发生过几次火灾,因此要建隔离带等防火措施。大量简易房形成的简易城市必须考虑防火、隐私、睡眠休息等因素。此外,简易城市必须具备如厕、洗浴等公共设施。而在未来,可以在简易城市的基础上,建设新城。从避难帐篷,到简易城市,再到建设新城,可以避免造成巨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