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3日 18:36 | 进入娱乐城堡 | 来源:CCTV.com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与吃饭有关的。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咱们就来说说这六十年来吃饭的事。现在,人们大鱼大肉吃腻了,想吃点农家饭换换口味,还要讲究绿色环保,营养健康。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的人们可没有这个口福。就拿粉蒸肉这道菜来说吧,大部分人都很熟悉,那是再普通不过了。可是,在安徽省绩溪县,有一位79岁的老人,却一直因为粉蒸肉对妻子心怀愧疚。
这位老人叫章洪立,今年83岁。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章洪立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
现年73岁的孙龙飞老师傅,1950年就在周和馆作学徒,几年后开始掌勺,一直到1996年退休。
这个价格,现在听起来并不高。但是,1949年,城镇居民现金收入还不到100元,农民只有44元。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全家一天的花销,还不够到饭店买一盘菜。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新生政权急于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吃饱饭。1949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210公斤原粮,其中人均消费量不到185公斤,折合成成品粮,每人一天只有半公斤。
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人人都有了土地。
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将近百分之五十,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增加了三分之二,达到了73元。这个收入水平,距离吃得好,依然还很遥远。不过,那个时候,章洪立也曾经光临过几次周和馆。
1951年,章洪立21岁,刚刚结婚,每月工资三十多元,在当时的绩溪县,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人们平均每个月还吃不到半斤肉,油水比较大的粉蒸肉,对普通老百姓的诱惑,不亚于今天的生猛海鲜。
尽管章洪立每月有三十多元的收入,但是全家每天的伙食费还不到一元钱。自己在家做一顿粉蒸肉,只要花不到一半的钱。
当时,章洪立并没有想到,他第一次吃到周和馆的粉蒸肉,竟然在十几年以后,而且因为周和馆的粉蒸肉,他至今对妻子还有愧疚。
1956年的时候,我国城镇人均食品消费每天只有三角三分钱,其中粮食开支占到了将近一半,农村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
程汝明,国宝级烹饪大师,1954年,开始在专列上给毛泽东主席做厨师,后来担任毛泽东主席的厨师长。
周和馆所在的安徽省绩溪县,是著名的徽菜之乡和徽厨之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绩溪县的每8个人里,就有一个人从事餐饮行业,大小徽菜馆遍布全国。当时,周和馆是绩溪县城里数得着的大饭店,像这样的饭店,当地只有两三家。
在五六十年代,孙龙飞老师傅做得最多的一道菜,是豆腐汤。
这样的豆腐汤,与家里的伙食相比,已经是加餐了。
邵之惠的父亲,是著名的徽菜大师邵仁卿。邵之惠本人,在改革开放以后,也成为徽菜文化研究者。不过,在他四十岁以前,除了几样农家土菜以外,绩溪并没有徽菜供他研究。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我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
三年困难时期,在中南海里,程汝明负责毛泽东主席全家的一日三餐。
在安徽省绩溪县,孙龙飞已经成为掌勺的大厨,但是,他每天只能烧一锅海带汤。
1962年,一些消失了几年的菜肴又出现了。
章洪立老人就是在这时候,吃到了他向往已久的粉蒸肉。
将近五十年过去了,提起这件事,章洪立觉得挺对不起老伴和孩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谈到吃饭问题,不能不说到这样一些特殊的票证。
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了第一套粮票。在以后的三十多年里,在家庭主妇的心中,它们的重要,并不亚于钞票。
除了粮票以外,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以后,名目繁多的票证,随着钞票一起,成为准备一日三餐时,都要付出的必需品。
与食品有关的票证到底有多少种?现在,连收藏家们都很难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从这些已经不再流通的票证上,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这张南京市粮食局发行的粮票,面值只有零点一两,是全国最小面值的粮票,只能买到三分之一根油条。
城市居民每个月都有肉票发放,但是能不能吃到肉,还需要一番努力。肉店里的营业员,成为一种非常实惠的职业。
油水大,就是那时人们对菜肴的最高评价。周建国,出生在1969年。
在周建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嘴馋成了他最深刻的记忆。
到1978年的时候,全国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还只有78元,平均每天只有两角一分钱。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吃得好,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还只是一个奢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993年,全国普遍取消了粮油票证供应制度。
1991年的时候,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都小于了百分之六十,这个数字,标志着基本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尽管还不能经常去下馆子,但是,餐桌已经开始变得丰富起来。
张光顺,一名来自皖南山村的青年,和他的许多同乡一样,在改革开放十年以后,成为了一名徽菜厨师。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下馆子并不是一件经常的事情。1990年,城镇居民在外就餐支出也只有53元。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结婚办酒宴,一般都是在家里。在酒店办婚宴,还是一件稀奇的事情。
那时,普通老百姓的工资,一般只有一百多元,多花两千元钱,并不是一件小事。
在酒店办婚礼,在以后的几年里,成了邵千红和别人经常聊起的话题。不过,他的荣耀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在酒店办婚宴,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戴了十几年的厨师帽以后,张光顺看到了餐饮市场的巨大潜力。2003年,他办起了自己的酒店。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在外就餐支出878元,比1990年增长了15倍。农村居民达到209元。酒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但是,张光顺自己却感到了压力。
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吃得好这三个字,已经和过去的含义已经不一样了。粮食吃少了,油用少了,家禽、水产品和奶制品多了。
回顾六十年的岁月,章洪立老人感慨万千。他书写并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诗:强国梦。
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了3660元,比2001年增加了一倍以上,恩格尔系数43.7%,达到了小康水平。回首六十年来餐桌的变化,饿肚子已经成为回忆;面对美好生活,营养健康是今天的追求。1949,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做主人;2009,中华儿女丰衣足食奔小康。
回首六十年来,餐桌上发生的变化,有这么一组数字。1949年的时候,每个农民的纯收入可以购买147公斤大米,还不够一年的口粮;2008年,每个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可以买到1500多公斤大米。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让我们的餐桌变得丰富起来。几千年来,能够吃上饱饭,曾经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忍饥挨饿已经成为往事,小小餐桌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共和国取得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