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我们栏目播出了一期《温暖有多暖》的节目,这期节目报道了青海省南部牧区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取暖困难的情况。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更好帮助青海南部牧区学生过冬取暖, 2007年2月,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共青团青海省委联合发起,我们《生活567》栏目与青海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承办的“温暖计划”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温暖计划”活动开展两年来,我们先后四次冒着严寒将这些爱心物资分批送到学生们的手中,在2008冬季到来时,我们又一次开展了“温暖计划”活动。
2006年12月记者来到这里的帐篷里的学校,此刻,帐篷外温度在-16℃,孩子们在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环境里,用颤抖的声音读着书;在条件好一点的寄宿制的学校,在朗朗的书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只冻得满是裂口的小手,裸露在外的脚,这个孩子虽然穿着棉鞋,可是脚尖处却漏了一个大口子,他就是穿着这样的鞋,在这里读书、生活。
天一放晴,课间时分,孩子们还得到草原出去拣牛粪,因为教室里唯一能取暖的炉子还得等着这点牛粪来生火呢。
老师:没有煤只能烧牛粪。
对孩子们来说,课间最愉快的事情莫过于这样围着炉子取暖了,可是这样的情形也不是每天都有的。
夜晚孩子们又是怎么度过的呢?此时是外的温度已经是零下20度了,薄薄的被褥和棉被,落在外的小手小脚,一双拴破烂穿孔的棉鞋……由于没有炉子没有生火,孩子只能紧紧地靠在一起相互取暖。
节目播出后,青海孩子们过冬的这种现状牵动着亿万观众的心,许多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来了钱,寄来了衣物,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呼吁下,在中国农业影视中心领导的关心支持下,2007年1月,由栏目发起的温暖计划行动正式启动。
在温暖计划活动的推波助澜下,600多万元的援助物资分批进入牧区,孩子们穿上新棉衣新棉鞋,我们的爱心仍在传递着。
北京服装学院的同学们是第一次参我们温暖计划活动,大屏幕播放了《温暖有多暖》节目,虽然是两年前的场景,但是大家还是被节目中的场景所感动。
同学1:就觉得他们需用关注,需要所有人的关爱,需要大家用爱帮助他们。
同学2:我们看了片子觉得很吃惊,我们觉得这样的地方更应该去关注。我觉得风雪压不住春天的到来,寒冷也冻不住关爱的心。
大家纷纷捐出衣物,有的衣服是自己刚买回来没几天,自己还没舍得穿就捐了出来。有一个班的同学还设计了一个册子,全班每个同学都在上面写上了对青海南部学生的温馨的祝福。
老师:让我最感动的是学生本身的热情 ,我想说,孩子们,在遥远的北京有一群非常热爱他们, 被他们学习热情所感动的大学生们在支持你们。
同样牵挂青海南部牧区的孩子还有中央民族大学的学子们,同学们带着大包小包来到了捐赠现场。
同学1:这是我们全班捐的,一共捐了多少,二十件吧,二十多件衣物,还有书之类的。
同学2:我觉得,作为一名民族大学的学生,我们深切的理解到,我国边远地区,一些切发达地区,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体的疾苦,我们也深有感受,愿意把自己多余的衣物捐出来,献出一份爱心。
这即是一次奉献爱心的机会,对于大学生们也是一次受教育的机会。
同学3:我想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可能更多的是在校园中学习,走出社会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很少,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同学们会更好的了解青海地区的贫困状况,了解孩子们生存的状况,这样可能更能培养我们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同学们不仅自己捐了衣物,还为此次捐赠来4吨多过物资提供了仓库,连最苦最累的装车搬运工作他们也抽出休息时间,整整忙乎了大半天。
中铁快运北京分公司、长期关注青海南部牧区学生的热心观众刘炳生都加入到我们温暖计划的行列中来,为我们从北京到西宁解决了运输问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捐赠了1200个书包,一家企业为青海一个班同学捐赠了50套价值1万多元的羽绒服,此次“温暖计划”活动总共收到捐赠过冬衣物6000多件,这批爱心物资通过23个小时的铁路运输到到达青海省的西宁市已经是晚上七点钟,我们的记者与青海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用了三个多小时把这些物资装上了大卡车。
此时我们心里一直惦记着我们节目中报道过那些孩子学习生活怎么样?他们是不是长高了?能不能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呢?从西宁市到泽库县将近500公里的路程,7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泽库县宁秀乡完小,走进校园,两栋楼房在校园里显得格外耀眼,这是学生们的教学楼和老师的办公楼,窗户上都加上了保温层。在学校我们找到了宽太加,那个曾经穿着开口的棉鞋在大雪中挑水的男孩,如今他已转学到了这个小学,在暖和的教室里读书。
记者:什么时候转到这边来的?
老师:三年级转过来的,今年他四年级,去年转过来的,转到这边适应不适应?这边来适应一些,比他上面来说好一些,学校环境肯定改变了,这里肯定好一些。现在学习怎么样?学习还可以。
老师把我们领进了宽太加的宿舍,那宽太加住的宿舍现在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哪一个是你的床?这个全是新的,这个被子被套全是学校发的,这个书包也是发的。
宽太加现在住进了只有八个人的宿舍,晚上也不要睡在没有床板冰冷的地上,有了厚厚的被子,晚上还有暖烘烘的炉子取暖。宽太加每天都在刻苦地学习,他非常感谢那些帮助过他的好心人,只有用好好学习来报答他们。
马建立:当我们看着他们那么执着的为了自己学习的渴望而努力着,为了自己的希望而奋斗着的那种状况,看着他们那种眼神,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温暖的环境,而对于他们来讲也许这一点点的温暖并不可能带给他们一生的温暖,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对发自内心的一点点帮助会让这些孩子铭记这个社会的温暖,铭记每个人对于他们成长中的一点点关爱,这一点点爱的力量会激励他们在自己的奋斗历程中走得更远走得更坚定走得更有信心。
魏鸿明:这是年初就开始挖地基,这两个都一样,两间教室一间宿舍,还有食堂,明年可能7月会竣工。这个围墙也是新建的,一共现在是六个教室,还可以增加两个年级或者增加人数都可以。
修建教室和宿舍都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那这些钱都是从哪来的呢?
魏鸿明:通过咱们《生活567》栏目的节目,是捐方捐的,所有的费用都是捐方捐的。
《温暖有多暖》节目播出后,香港爱心人士何崇本先生捐赠60多万元用于巴登小学教室和宿舍的修建,现在教室和宿舍建设工程80%已全部完工,在今年冬天到来之前巴登小学的同学们就能在暖和的教室里读书。
看到巴登小学发生喜人的变化,我的心里有许多感慨,其实这是我们记者两年之类第四次来到了这所学校,每一次的到来都能感受到学校切实的变化,在这里我要替巴登小学的师生们感谢社会上的好心人对他们的关爱与帮助,在这里真诚对他们说声谢谢!那是不是只有我们节目中报道的学校取暖现状得到了改善?其它学校取暖现状又有哪些变化呢?我们决定再去其它学校看看。
老师和学生最隆重的方式迎接着我们到来,泽库县和日乡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现在有600多名学生,许多孩子都是贫困生,过冬衣物还是比较紧张,为此我们把首都高校和一些企业捐赠的 4吨多的爱心物资决定在这个小学进行分发,希望在严寒的冬天带给他们一丝温暖。我们在学校举行了一个简朴的捐赠仪式,对300名贫困的学生给他们发了崭新的棉被,当孩子们领到新棉被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其实两年来,温暖计划每一次捐赠都见证了许许多多这样温暖的瞬间。
钱桂仑:我们共青团省委从2006年发起针对帮助我们青海农牧区寄宿制小学生冬季取暖问题的温暖读书行动以来,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累计募集资金和物资超过了一千两百多万,通过这笔资金和物资我们两年多来对我省牧区广大寄宿制中小学在校的学生特别是青南地区,部分条件比较艰苦的县里边的寄宿制中小学的学生的冬季取暖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帮助。
在泽库县和日乡完小,我们走进学生宿舍,发现宿舍干净整洁。
记者:这个比原来的厚多了?
记者:两年前我们来到青海省南部牧区采访的时候,发现有许多学校的学生晚上住宿条件非常简陋,他们原来都没有木板也没有床,现在我们再来到泽库县采访的时候发现宿舍里都换了崭新的床也有了崭新的被褥,他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走进学校的食堂,发现学生们吃着热气腾腾的面条,而且食堂的卫生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善。
那科:主要措施就是上面下拨的资金,尤其是今年我们基础建设上投资了940万元,这940万元里面政府拨款也有,镇里贷款也有,这三种,主要改善修建的是教学楼也好、学生宿舍也好、学生食堂都是新建的。
青海寄宿制学校取暖问题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下拨2.8亿元用于青海省寄宿制学校取暖费用,现在青海省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每年都能领到130元到160元不等的取暖费,而这100多元的取暖费能让他们穿上暖和的衣服、能在有炉火的宿舍里睡觉,能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
当我看到宽太加再也不用在大雪中挑水、不要睡在冰凉的地上,而是穿上了崭新的棉衣、棉鞋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时,我真得很感动,正如青海团省委副书记马建立说的那样: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一点点帮助,都会让这些孩子铭记这个社会的温暖。正是有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两年多来,我们记住了孩子们一双双灿烂的笑脸,也见证了温暖的每一个瞬间。大爱无疆,爱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我们温暖计划活动还将帮助青海南部牧区的孩子们,希望在他们童年的记忆里都能感受到关爱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