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我们在从事着一份怎样的工作
高广元 科技苑栏目总导演 |
博士毕业后,在许多人的不解中,我依然选择留在《科技苑》栏目,继续从事农业科教类节目的创作。在我看来,这似乎又不是单纯的节目创作,而是承载着太多的重任与担当。
《科技苑》是CCTV-7农业节目开办最早的栏目,也是CCTV-7农业节目唯一一个专门制作播出农业科教节目的栏目,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概括起来,我们承担着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任务。
在中国,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早在半个世纪前,费孝通就这样描述过中国: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的中国,农民依旧是构成这个国家的主要阶层。尽管城镇化的进程在加快,但是农民依旧是中国根基的事实却未曾改变,在短时间内也不会得到改变。
这样的国情之下,农民的科学素养就决定了中国整体的素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语境中,科学素养作为一项基本公民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意义上,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应该引发我们足够的深思。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3%,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日本的核辐射之后,当地人没有什么恐慌,而在中国,却引发了大范围的哄抢食盐防辐射的事件,为何日本人能科学应对核辐射,而中国,一个小小的谣言就能让全国陷入恐慌的局面。
在过去的几年中,那些备受关注的科学话题让我们记忆犹新:吃绿豆能治百病,吃香蕉能得上癌症,瓜农用上了膨大剂,牛奶里含着三聚氰胺……面对着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的相信、追捧、盲从,更多的人随之不加选择地跟进、扩大和炒作。
每一次事件之后,我们在深感痛心的同时又有着深深的自责,我们的工作做得多么的不够,我们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
《科技苑》栏目开播至今,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十六年,无论是对一个人来说,还是对一个栏目来讲,都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
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这看似漫长的十六年里,我们究竟做了什么呢?”
一个栏目的十六年里做了什么?而我工作也有十一个年头了,这十一年来我又做了什么呢?
我想,我和这个栏目主要在做一件事情:唤醒民众对科学的兴趣。我们用最纯朴、最原始的方式推行着我们的理念,我们用近乎不可能完成的方式完成了这一理念的推广,现在,越来越多的民众对科学感兴趣了。
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人们对科学总是有太多的敬畏。这种现象甚至是全球化的。
有调查显示,在英国,年轻人现在对科学越来越不感兴趣,“有一件事情让我感到悲哀,就是人们一提到科学的时候就显得很紧张、很畏惧。”英国BBC科学电视节目制作人和导演约翰.林齐说:“我们做的科普节目就是要让观众对科学知识和科学信息感兴趣,我们会充分利用科学或者科学工作本身的一些特点去做一个有意义的节目。”
这十六年来,我们不正是始终如一的在做着这件事情吗?
我们想告诉大众,科学虽然是严肃的,枯燥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一定用枯燥的方式表达科学,我们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大家对科学感兴趣。
我们还想告诉大众,科学其实并不深奥,科学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它近到与我们似乎是触手可及。
转基因技术是深奥的,科学上这样解释:“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
定义是严谨而枯燥的,技术本身也是高端的。但是,转基因离我们并不遥远。围绕的转基因的谣言又有多少啊!哪一个不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人说金龙鱼油就是转基因大豆油和转基因菜籽油,这样的油在欧洲和日本绝对禁止食用的,这种油就是在祸害国家和人民。就在上个月,在网上发表《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的郭成林被判处了一年有期徒刑。
在民间,对于转基因的水稻,一直有这样的一个传闻:虫子都不吃的抗虫转基因水稻,人能吃吗?人们似乎到了谈转基因而色变的地步!
事实上,转基因水稻可以放心的食用。因为抗虫转基因水稻里的抗虫基因是一种功能比较专一的基因,它其实是一种蛋白,可以与害虫肠道的一种特异性受体结合,一旦结合,它就会麻痹害虫,直至害虫死亡。而人类的肠道没有这种特异性受体,也就不可能对人类有任何影响。
有人说,美国人根本不吃转基因的食品,而我们中国人却热衷于食用转基因。在美国,根本买不到转基因食品。事实上,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种植的第一大国,转基因玉米、大豆、土豆、西红柿、木瓜等,都是美国家庭餐桌上的家常便饭。在美国,食品是否标注“转基因”由食品公司自愿决定。如果某一食品标签标有“非转基因食物或不含转基因成分”,其隐含的意思是这种食品优于其它食品,导致消费者产生歧义。在美国,法规不允许这种误导性的食品标注。这同样给了我们一个信息,转基因食品和其它食品一样,并不存在优劣的问题。
如果有了这样通俗易懂的解释,你还会对转基因心存芥蒂吗?
西瓜爆炸事件之后,瓜农使用膨大剂一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一时间,关于瓜农使用膨大剂的声讨不绝于耳,矛头直指瓜农,直指膨大剂!很快,西瓜滞销!瓜农随时惨重!
事实上,膨大剂促进植物生产的膨大剂或者调节剂,其功能和植物体内的激素一样,都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这种膨大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在国际上推广应用了,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使用后,很多地方已广泛应用于瓜果、草莓等,只要按照国家规定适量使用,对人体没有什么副作用。关键是如何使用,在西瓜的幼果期可以按照要求适量使用膨大剂,但到西瓜快成熟的时候再使用的话就容易造成西瓜裂果。
如果有了这样的知识传播,民众还会对膨大剂恐慌吗?瓜农还会滥用膨大剂吗?
这些突发性的事件,突显出来的是公众科学知识的匮乏。而我们,试图用最快捷的方式、用最通俗的表现手法向公众传递着这些知识,我们用科学消除正在蔓延着的恐慌。
这样的科学传播只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每一次重大的事件现场,都有我们的身影。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除了突发的事件,我们更多的是面向九亿的农民传递科学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农业知识可以改变一个农民的命运,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
九亿农民都有着一个致富的梦想。然而,梦想毕竟不是空想。农民致富的道路需要知识来武装,需要技术来支撑。
十六年来,我们播出了一期又一期的农业科技专题,我们手把手的教农民技术,在教技术的同时,我们还要教他们为什么。
给小猪断尾和断牙是养殖户都知道的事情,然而,养殖户不一定知道的是我们为什么要给他们断尾和断牙;
给果树剪枝的许多技术果农也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却未必知道为什么非要采取“卸膀子、脱裙子”的剪枝方式;
发酵床养猪养鸡已经很普遍了,可是为什么猪粪在发酵床上就会神秘的失踪了呢?猪粪哪里去了呢?发酵床上究竟是啥起了作用呢?
…… ……
我们一直坚持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
一个没有知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懂尊重知识的民族是可悲的。农民的这些知识该怎样获得呢?《科技苑》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其实还有一些知识,可能不是与突发事件紧密相连,甚至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都看似没啥直接关联,是老百姓司空见惯却一直忽视的。都知道玉米长着长长的须子,可是玉米为何长胡须呢?都知道公鸡打鸣,可是公鸡为何打鸣呢?都知道兔子不吃窝边草,可是兔子为何不吃窝边草呢?…… ……
科学是无处不在的,它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这么多年来,作为中国的一档专业栏目——《科技苑》一直起着布道的作用,一直在用一种坚韧和执着传授着科学知识。而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是这其中的一份子。
在《科技苑》工作的十一年里,每每有机会,我都会推荐我们的栏目,这也时常会打消别人的许多疑虑。因为之前,他们对我们的栏目知之甚微。他们经常这样表述:“不就是养猪养鸡种菜吗?有啥呀!”言语中流露着一丝不屑。而我也往往趁着这样的机会对他们进行栏目的普及。
其实,《科技苑》首先是电视,也是一门艺术。我们从事的是一种神圣的职业。《科技苑》的节目同时兼备科学和艺术的气质。
科学与艺术是当今世界最能跨越国界、文化的界限而产生深远影响力的精神创造活动,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科学与艺术有许多相似性。一个是思维规律上的相通,一个是精神气质的相通。
许多人听到了这样的解释,首先是诧异,继而是萌生出一种敬意。
细细地品味,《科技苑》的每一期节目都是朝着这样的一种气质在努力。
栏目播出的《农业文化遗产的启示》就颇具代表性。这个系列节目包含了侗族稻鱼共作、云南哈尼梯田、青田稻鱼共作、万年稻这样四个主题,在节目中,我们感受到了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又能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农业体系的完美融合。
节目中,我们看到了哈尼族男女老少在田间载歌载舞,看到了神树林里神秘的祭拜,看到了他们对于水的崇拜,看到了蘑菇房里纯朴的生活……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和科学有关。他们载歌载舞,是为了口口相传水稻插秧的诀窍;他们祭拜树神,是让后代敬畏树,不滥砍伐树木,以保持生态环境;他们对水崇拜,是因为整个哈尼族生活的系统里水是最重要的;神奇的蘑菇房的设计也是集诸多科学于一体的……
做有气质的节目,是《科技苑》多年来不变的追求。有气质的节目,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提升这公众的科学素养。
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理性认识科技应用到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物的能力。
我们任重而道远,十六年来,我们做的还只是第一个层面,让公众尤其是九亿农民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已经在培养公众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但是,我们离后者还相差很远,我们的路还很长。
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