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9日 19:3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科技苑
贝种退化 南珠的眼泪 贝农的无奈
马氏珠母贝是我国海水珍珠——南珠的母贝,有了马氏珠母贝才有了南珠。为了保护马氏珠母贝种质资源,2010年10月29日,在广西北海市首次进行了马氏珠母贝原种增殖放流。从广西北海码头到马氏珠母贝放流的海域,尽管路途不算太遥远,但是宝贝回家的路却是一路艰辛。为了这一天,广西合浦县的黄炳权付出了5年的心血。
人们常说,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作为海水珍珠里的佼佼者,南珠品质上乘。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海市是南珠的原产地之一,我国第一粒人工培育的南珠就产在这里。作为珠乡,曾经的辉煌,一直是这里珠农的骄傲。后来,珍珠产业却进入了低谷,大批珠农放弃了多年的珍珠养殖。造成一度辉煌的南珠产业没落的因素尽管有许多,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马氏珠母贝种贝退化,母贝个头越来越小,插核成了问题。
海水珍珠人工养殖离不开插核。插核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珠核放在母贝体内,一个母贝一般放1~2粒珠核,插核以后,再放小片。这样,母贝就会不断分泌珍珠质把珠核逐渐包裹起来,最后形成海水珍珠。而退化的母贝个头小,就只能插很小的珠核,珍珠长大就需要很长时间。然而在当时,珠农却不敢长时间地养殖珍珠贝。因为退化的母贝不仅个头小,贝壳也太薄了,容易被敌害的生物侵袭,像凿孔才女虫,就会钻透壳壁,导致母贝患病死亡。此外,母贝贝壳太薄的话,不抗冻,很难过冬。这种退化的母贝养不长而且也长不大,养出的珍珠越来越小,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作为珠乡人的黄炳权心里着急。在南珠产业最低谷的时候,黄炳权进入这个行业当中,可想而知风险有多大。但是,他感觉自己应该做好这件事。
寻找原始贝 搬家孵化池
黄炳权要挽救南珠产业,首要的任务就是寻找原始贝。然而,大海拾贝何其难,整整一个春天,他们天天出海,期盼着能有一天带来好消息。结果却只有失望,但是他没有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炳权他们终于在一个很偏的海沟里找到了野生的马氏珠母贝。但是,几十斤的母贝不能都用来作种贝,还得进行精挑细选。在洗完冷水澡后,选出来的种贝就要赶紧放到孵化池里边,因为它们很快就要产卵了。
他们专门给贝苗还准备了新家——孵化育苗池。在孵化池里,贝苗吃得好,长得也快,和野外相比,成活率明显提高。
贝苗下海进网袋 种群恢复性状稳
随着贝苗个体的增长,该把它们放回原本的家——大海里去了。不过,太小的贝下海会麻烦,因为它们吐丝很慢,总是顺水飘行,没法附着,死亡率特别高。所以,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做个网袋,把贝苗先放在网袋里,然后再放进大海固定好,这样贝苗就不会飘走了,减少了死亡。当贝苗能够附板,有附着能力时就可以下海了。
在古珠池附近还有上万亩的红树林,丰富的饵料资源得天独厚。海水低潮的时候,还会看到养殖区四面都是天然的沙堤,形成了特有的小气候。这里的风浪小,特别适宜珍珠贝生长。所以,历史上就是盛产天然珍珠的七大古珠池之一。在这里,贝苗生长速度很快,20天左右就长满了网袋。可正是由于贝苗太紧密,网袋里边海水不流通,供摄食的微生物就少。贝苗吃不好,就不会长大个,得赶紧换成孔径更大一些的网袋。
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如今的马氏珠母贝的性状和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马氏珠母贝种群性状得到了很好地恢复,身体壮实了,个头也大了。连续养殖三年的珍珠贝生长正常。开珠以后,经过有关部门的检测,珍珠品质有了很大提高。
母贝放流 选址安家要谨慎
马氏珠母贝原种的种群恢复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黄炳权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发展,他想到的是整个南珠产业。为此,他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申请,把他们培育的马氏珠母贝原种捐赠给国家,让马氏珠母贝原种在更广阔的海域繁衍生息。
这一想法得到了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能让马氏珠母贝顺利放流、回到新家,黄炳权他们为此做了细致的准备。在放流的前几天,工人们对小贝进行最后一次清洗和分选,并选择适合小贝的新家。另外,放流小贝的海底最好是沙质的或者是有珊瑚礁。
南珠不仅仅是个珠宝,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品牌。南珠不能丢,南珠文化不能丢。除了保护以外,我们更需要去振兴它。马氏珠母贝原种资源增殖放流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重铸南珠产业的辉煌任重而道远。
更多资讯编辑短信FT发送到10663355订阅《科技苑》手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