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我们这些老养殖户经历的大风大浪多了,不会因为价格涨就盲目补栏。”唐萍说,“现在合作社存栏生猪1000多头,年后出栏了300头的样子,是根据养殖场的情况随时更新的,不会看着价格好就去追风。实际上,我们这些自繁自养的规模场,也没听说有谁养猪暴富的,因为亏的时间更多。”但是唐萍也谈到,行情回升确实也引起了部分人的跟风心理,当地60斤的仔猪现在已经涨到每斤15元,比行情平淡时高出了三分之一,而且还不太好买。
谈到生猪产能,唐萍说,上一轮猪价下跌持续了2年多,很多人都不养了,一头种猪要投入1万多块钱才能生产仔猪,很多人都亏不起。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过去外省猪进入四川市场销售的情况很突出,但是今年以来外省来的猪也变少了,说明各地的产能都在下降。
江油市蜀岭种养殖联合社理事长王仕全告诉记者,当地毛猪价格也在10元/斤左右,而且仔猪也比较抢手。但从目前来看,猪价已经算是高价了,后期走势如何,也有相当部分人吃不准,怕高位补栏之后被套。总体来看,当前猪价正是生猪去产能的一个表现,江油市原来有11个万头规模的养殖场,经过连续几年的猪价下跌亏损,现在里面还养有猪的仅有2、3个了,其他都关着门,“尽管看着行情好,心里痒痒,但前期都把钱亏完了,也只有看着。”
对于后期猪价走势,王仕全特别提到了进口猪的问题,他说,以前国内猪价暴跌,进口猪大量冲击是一个很重要的诱因,但今年以来猪肉没怎么进口,这是本土猪价格回升、维持的一个利好。如果今年能继续坚持不大量进口猪肉,养殖户有望在长期亏损之后迎来一个好行情,弥补过去的亏损。
支招 精准化现代化调整
采访中记者发现,养殖户们大部分对坚持市场为主的调控模式表示了认可,认为中国生猪宏观调控不可走过去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普遍撒网的老路,在坚持市场化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加强调控政策的精准化和现代化,有利于生猪的长期稳定。
唐萍说:“我们得到的生猪调出大县补贴都是拿去做养殖场环保、购买生猪保险了,尤其是生猪价格险,这个政策非常好。通过保险这种现代金融工具,规模养殖场能够实现风险对冲,避免供给大起大落。我们是去年9月才买的,根据保险合同,出栏猪低于7元每斤就可获赔,虽然看今年的行情不会出现赔付的情况,但对稳定心理预期帮助很大。”
“我个人认为生猪价格的剧烈波动,除了产能总体过剩外,投机养殖的推波助澜值得重视。”唐萍说,“尽管生猪养殖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直接的行政干预不可取,但政府可以在环保标准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准入门槛。此外,应大力推广生猪价格保险这样的金融工具,提升对规模养殖场的抗风险能力。”
王仕全也认为,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该更精准,千万不能再重复“普惠式补贴”的老路,如果要稳定生猪供给,可以对规模养殖场在启动时加大金融机构协调贷款力度。此外,也应避免盲目进口猪肉对国内养殖行业的冲击,“跌了几年,也该让养猪人缓缓气了。”
冯永辉则认为,针对猪价的“寒热病”,政府的调控机制里面未来可以做好两个调整。在数据不准的情况下,政府调控还不如市场模糊的“自愈”,因此首先是争取实现更科学的数据采集,这是所有调控手段的基础,只有在数据准确的前提下,政府才能明确到底什么时候介入,介入到多深的程度才算合适。其次,政府应该想办法稳定生产,协调生产端做好大疫情的防控和传播,在不直接干预价格的前提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管和服务上面。
此外,还有专家建议,破解生猪的价格怪圈,还可寄希望于生猪期货等衍生品工具。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给市场带来更多的远期价格参考,这样养殖户不必盲目补栏,用市场手段调节市场,有利于加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生猪产业整合,市场调节功能与政策调节机制结合,更有利于产业发展。(记者 林远 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