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从“撂荒种树
”到“开荒种粮”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这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曾经勾起了多少人对东北乡村的向往,而如今来到这片黑土地上,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青绿的玉米秸秆,以及收获后的金黄玉米。
即便如此,老百姓种植习惯的转变也有个过程。梨树县一位老农告诉记者,大概十年前那会儿,有段时间玉米价格也很低,“老百姓都种啥呢,种谷子、高粱、小麦。那时候粮食不值钱,也没有保护价,老百姓就拿地不为重。撂荒的,种树的,啥都有。”
为了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08年国家出台玉米临储政策,之后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后来苞米都卖到1块钱,老百姓拿地就为重了。挨着林带子的,沟边子的,都开荒了。过去没人管来着。”这位老农说。
以梨树县为例,这些年玉米面积扩大了不少,全县398万亩耕地,目前百分之八九十的地块都种的是玉米。“原来大豆占一定的比重,现在大豆基本没了。”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告诉记者。
全国的玉米播种面积也呈逐年增长态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不到3000万公顷,到了去年这一数字已经增至3700多万。尤其是东北地区,在进口大豆的冲击下,国产大豆面积大幅减少,腾出来的土地大都种了玉米。
同时生产上各种有利的因素又都发挥了出来。气候、政策、科技,单产又高。据了解,近10年,我国玉米产量年均增长5.2%,10年累计增长65%。10年前我国玉米年产1.3亿吨,而这两年的玉米产量一直都在2.1亿吨以上。
与此同时,库存也在不断增加。农业部玉米全产业链信息分析首席分析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习银生告诉记者,2012-2013年度临储收了3000多万吨,2013-2014年度临储收了近7000万吨,2014-2015年度收了8000多万吨。三年收了1.8亿吨,到目前为止只销了3000多万吨,光临储结余就达1.5亿吨。
国内玉米丰收的同时,国际上的玉米也处于过剩状态,并且价格一路下滑。美国玉米从2012年的一个蒲式耳(约50斤)8美元多下滑到了现在的不足4美元。不到三年的时间,价格下来一半还多。
国内玉米价格却因为临储保护一路走高。从2008年开始,玉米临储价格从一开始的7毛4,涨到了去年的1块1毛3,达到了历史最高。山东等地去年市场上流通的玉米甚至卖到了1块4毛钱一斤的高价。
到此,旨在避免谷贱伤农的临储机制开始出现“梗阻”。因为从这一刻起,临储托的不再是市场价格的底部,而是进口和国产玉米间倒挂的价差。
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进口玉米开始出现激增,从2009年的8.4万吨暴增至157.3万吨。此后更是连涨三年,2012年最高达到520万吨。近年虽有回落,但也都保持在250万吨以上。
原料需求的用脚投票不止在国产玉米和进口玉米之间。由于玉米有配额限制,高粱、大麦、木薯没有,很多企业就进口这些替代品。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消息,2015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口高粱、DDGS(酒糟蛋白饲料)和大麦合计532万吨,同比增长85%。2014/15年度进口量统计分别达到850万吨、450万吨和700万吨,合计三大品种进口数量2000万吨,估计能够替代1433万吨玉米。
“实际上同样是冲击国内的玉米产业。”习银生说,“加上我们有这么多的库存,又卖不出去,因为价格太高了,企业接受不了。这就逼着进行价格调整,因为不能永远那么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