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卖难”背后的发问——关注甘肃永昌青笋“卖难”调查系列报道之一
甘肃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让广大农村加快发展是重点,农民增收脱贫致富是关键。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时常会出现一些农产品“卖难”,不仅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用改革的思维、市场的办法积极去探索。为此,本报记者以永昌高原夏菜“卖难”现象为切入点,采写了《农产品“卖难”背后的发问》《谁是种地的市场主体》《政府该不该当“保姆”》《种地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一组稿件,与读者一起探讨和思考。
一
永昌县高原夏菜青笋和娃娃菜,今年出现“卖难”。
从7月中下旬开始,县城里很多晨练的人都改变了路线,将终点指向城郊菜地。晨练结束后,他们都会拔上几棵青笋或娃娃菜带回家。青笋已经长到了成人腰部,没有主人前来收获的迹象;娃娃菜除了菜心是绿色的,周围的叶子已经发黄枯萎,基本上都烂在了地里。
除了晨练者,还有专门骑着自行车、电动车甚至开着私家车前来拔菜的人。拔下的菜自家吃不了,便送给邻居、亲戚,或者晒成笋干、腌成泡菜。近一段时间,县城很多住宅小区的空地上,都是一堆又一堆晾晒的青笋;县城周边的“农家乐”都有了一道固定凉菜腌青笋。
第一次前来拔菜的居民,心中疑惑不安:毕竟没有得到主人的当面应允,会不会带来麻烦?有熟悉情况的人回答说:就怕没人来拔菜。现在那些还长在地里的青笋和娃娃菜,已经抽了薹、长老了,没有了商品价值,不会有人来收购了。之所以还留在地里,是因为种植户没钱发工资,没法雇人来清理。为了省下这笔开销,有的种植户甚至放出消息,欢迎人们前去拔菜。
但即便种植户敞开了让人拔,还是有大量的青笋和娃娃菜没人要。特别是青笋,大量被清理出来丢弃在地边,或是被拉到更远的荒滩上扔掉。这些城郊的菜地,属于城关镇大坝村和小坝村。其中,大坝村全村5090亩耕地,仅青笋就种了4000亩。村支书张学龙看着还长在地里的青笋,说:“没救了,都抽薹了,卖不出去了。今年我们投多少,赔多少。”
往年,青笋地头收购价大约为0.4元/斤,最高时一亩地可卖8000元。今年,青笋每斤0.4元的地头收购价只持续三四天,之后价格急剧下滑。
收购计价单位从“斤”改成了“吨”,再往后又改成了装载量为10吨的“车”,每“车”价格最少时只有500元。即便如此,大坝村完成销售的青笋也不到1000亩,最低的每亩收入只有250元,而种植成本则在2500元左右。7月20日左右,青笋销售开始基本停滞。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上门收购的客商彻底绝迹。
张学龙介绍说,今年全村仅青笋滞销一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750万元,这一数字在往年则是利润。加上娃娃菜等品种的损失,全村直接经济损失更大,大约为1200万元。为了弥补损失,没有完成销售的种植户忍痛拔掉地里的蔬菜,清理耕地进行复种。目前,约有2000亩青笋完成复种,大约在9月底上市。
据了解,永昌全县青笋和娃娃菜“卖难”的面积总共大约9000亩,主要分布在城关、焦家庄、东寨等几个乡镇,销售情况与大坝村相差无几。
二
青笋、娃娃菜出现卖难,种植户损失惨重,一时舆论哗然。
有人心存疑虑:为什么会出现“卖难”?农民蔬菜“卖难”为什么城市里的菜仍然很贵?
有人心中愤然:农民蔬菜“卖难”,肯定是政府干部“三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干出来的事情,让他们来解决。
有人陷入深思:农产品“卖难”不止今年有,以后怎么样才能让农产品销售“不难”?
有人四处呼吁:赶紧想办法啊,农民挣钱多不容易,快帮帮他们。
……
这些议论,或激烈,或理性,尽管立场不同,观点各异,却均对永昌青笋“卖难”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在市场经济里,“卖难”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市场现象,没有谁能够真正彻底消除这种现象,农产品也不例外。但人们不难发现,相对于其他商品“卖难”,很多人对农产品“卖难”的关注,更多的是一种对农民的同情和保护。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薄弱领域,农民是弱势群体。因此,人们以同情和保护农民的心态来关注农产品“卖难”,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农产品“卖难”以前存在过,现在依然存在,以后也不会完全消失。农产品也是商品,参与市场交易就得遵循市场规律,接受市场竞争,承担市场风险。
由此,我们不由得发问:人们是否真正理性看待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农民究竟还是不是市场主体?又怎么样看待农民面临的各种“卖难”,谁来为这些“卖难”埋单,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农民“卖难”?农民种什么,有的地方政府部门曾经强制过,但现在这种现象很少了。如今,农民种什么,由自己说了算。农民一出现“卖难”,舆论就把“板子”打在政府身上,那么政府该不该成为农民参与市场的“保姆”?这些问题,从小的方面来说,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从大的方面而言,则关系着“三农”发展,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