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是农业大县,这儿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群众种粮养畜历史悠久。现有耕地173.4万亩,人口175万,盛产优质专用小麦、高蛋白大豆、优质玉米、高淀粉薯类,香椿、樱桃、桔梗、薄荷、黄牛肉等名特产品远近闻名。常年种粮面积突破300万亩,粮食总产超百万吨。十多年来,全县粮食生产连上台阶,单产、总产屡创新高,2013年,夏粮平均单产突破500公斤,2014年夏粮再获丰收,实现平均单产525.6公斤,总产近80万吨,其中小麦最高单产达760.9公斤。太和已成为“安徽省小麦亩产千斤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创新示范基地”。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太和人禀承着以粮为本的农业传统,但不局限于温饱,不拘泥于小农经济,勇于先行先试,锐意改革创新,已深深根植于太和人心中,并化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先进的经营理念,强烈的现代意识,造就了一支新型农民队伍,催生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初步构建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县现有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省级示范社10家、民营农业科研实体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3家、粮食产业联合体1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1400多家。2013年太和被省政府批准创建“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点多面广,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团补充的多元化服务网络,范围涉及良种供给、配方施肥、农机配套、植保技术、农资供应、网络信息、金融支持、农业气象等,实现了农业各类服务全覆盖。
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创新载体,给太和注入了现代农业的成长基因。农业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生态友好型农业成为时尚。目前全县农村土地规模流转面积已超100万亩,流转率达57.5%。2013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72亿元、出口创汇额超过1亿美元。全县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48家,年均粮食、畜禽、中药材加工量分别达70万吨、10万吨和15万吨。其中“三泰面粉”、“旺兴畜禽”、“中亚食品”、“鹏宇中药材”等产品各地畅销、深受市场青睐。现有国家级畜牧养殖示范场3家、国家级水产养殖示范场2家、全国“一乡一业”示范镇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蔬菜标准园2个、市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镇2个、市级专业示范村12个。经农业部认定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8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7万亩,通过认证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绿色食品19个、无公害农产品23个。
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促进了太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壮大,近年来,该县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手段,实现了种子产业化、栽培模式化、服务社会化、信息网络化,全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0%。着眼于打造 “安徽种业第一县”,整合种业资源,成立了“安徽瑞泰种业集团”,注册资金6000万元,销售半径覆盖全省,现已建成小麦、大豆原种繁育基地20万亩,生物组培中心2100平方米,全县主要作物用种完全自给自足,良种覆盖率100%。强化高产创建和科技攻关,推进良种良法创新,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成功集成组装小麦、大豆、玉米、红芋4套农机农艺一体化增产技术模式。设立10个区域性乡镇病虫害测报站,保证全县农作物病虫草害预警无盲点,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32个,配置大中型高效施药机械170台套,2013年建立绿色植保技术防控区80万亩,农作物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已突破100万亩,由此县植保站被批准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标准化区域站。围绕主要作物,对土壤有机质、PH值、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13项目进行土样化验分析,搞好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达到了100%,耕地质量明显改善。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随时可对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检测。现已形成了县、乡、户三级农业信息网络,有20多家龙头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家庭农场建立了独立网站,目前全县农副产品网售率接近12%,其中加工企业产品网售率占10%。深入开展包村入户,开通专家手机信息咨询业务,有效实现了农技推广一对一零距离服务。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离不开先进的科技装备,也少不了发展平台。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就是该县应用和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水平的一个平台。从2011年开始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该县农业装备水平大幅跃升,农业科技因子不断聚集,科技示范效应凸显。目前最先进的科技装备在旧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核心示范区安装了8台中心支轴式电动圆形喷灌机,每台覆盖面积近千亩,并建有玻璃温室、日光温室、组培中心、育苗工场以及农机大院、专家大院等。县农业物联网工程已启动运营,实现了与安徽省小麦四情监测系统联网,可对种植大户的玻璃温室、日光温室以及高档设施农业进行远程浇灌、施肥和喷药控制,对养殖大户的养殖环境进行智能调控。全县高标准农田7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2万亩,系“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县”。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种子加工、测土配方施肥、植保、农机等各类服务设备齐全,实现了小麦、大豆等主要作物生产农机服务全程化,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实现一、二、三产高度融合,走产业合作共赢之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太和县共赢粮食产业联合体就是一个成功范例。它由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牵头首创,现有种粮大户65家、家庭农场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农业企业3家,他们通过交易联结、互助联结和资产融合,形成了涵盖粮食生产、收储、加工、销售及种子、农机、植保、农资等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整体粮食产业链条,彼此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借此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而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也实现了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缓解资金及仓储晒场不足压力,农户则可像存钱一样存粮食,实现了存粮有息、通存通兑、降低粮耗。该联合体从2011年5月起步运营,经过3年多时间探索,现已逐步发展壮大,并走向成熟,促进了粮食产业各生产要素的聚集,实现了多方共赢。
太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动能,来自于自强不息的太和人对现代农业创新基因的不停探索,成就于对这些创新因子的集成重组。2011年,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动力和“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核心强力推进,全面启动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从一开始就提出依靠项目推动、加大财政投入、突出示范带动、加快改革创新、完善发展机制等五大举措,为传统粮食大县发展现代农业开创新路。 2011年针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的三个配套文件,就在阜阳市率先出台,同时因势利导创立了太和县共赢粮食产业联合体;2012年 《太和县粮食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正式下发,小麦、大豆、玉米、红芋4套农机农艺一体化增产技术模式成型;2013年《太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通过省市专家组评审,《关于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联袂公布,决定县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并整合使用涉农项目资金,建立农业投入增长的长期机制;2014年“太和县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并投入运营,《关于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美好太和的奖补意见》正酝酿产生。
人才、科技、机制、激情……这些创新种子,逐潮流而动,应时代而兴,在太和大地迸发出巨大能量。从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到农业企业、工商资本进入,从初始单项农机作业,到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再到粮食产业联合体的发育成熟,实现了涉粮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深度联合,太和现代农业已初具形态。四年来,农业效益稳步攀升,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农业总产值84.7亿元,近四年年均增长分别超过10%和4%。
多年来,太和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农业部、科技部以及安徽省委、省政府,阜阳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多次到太和,关心、帮助、指导工作,为太和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今后,太和人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团结拼搏,努力铸就现代农业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