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三农 > 地方三农 >

变“吉林好米”为“吉林名米”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5日 08:42 | 进入三农论坛 | 来源:吉林日报 | 手机看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三农首页 栏目 致富 农产品 微博 导航

三农资讯

国内 | 国际 | 农经 | 人物 | 农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创业 | 技术 | 资讯 | 榜样 | 点睛 | 宝典

农产品交易

供求 | 产品 | 市场 | 行情 | 报价 | 批发

  “真的没想到,‘吉林大米馆'在刚刚开馆38个小时里,访客量就达到5.8万人,淘宝流量9.3万次,成交4625笔,总共卖出28.55吨大米,平均每小时就卖了1500斤。”省商务厅厅长丛红霞日前在某新闻发布会上向广大媒体发出这样的感慨。

  众所周知,我省是全国粳稻主产区,水稻生产条件好,大米品质优。吉粮集团梅河谷物有限公司的“吉粮梅河”牌、吉林东福米业的“大荒地”牌、辽源德春米业的“御泉”牌等有机大米在高端市场上名声鹊起。永吉、舒兰、九台、前郭等稻谷传统优质产区,也涌现出了一批精品米加工企业,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但与我省稻米资源和稻米品质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吉林大米”的知名品牌仍显匮乏,大米加工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拳头效应”。目前,全省持有生产许可证的大米加工企业达1227户,但日加工能力达到100吨规模以上的企业不足200户。加工企业使用的品牌多达900多个,这意味着平均每3000吨大米就有一个品牌。

  同时,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具有先进工艺设备的企业与工艺设备简陋的小作坊并存,加工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生产规模普遍偏低,阻碍和制约了副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此外,精加工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乏善可陈。

  由于一些小作坊流动性较大,经营不规范,滥用名牌商标,不仅给正规生产企业带来很大冲击,而且在区域内造成了无序竞争。多年前,舒兰曾成功打开了新疆市场,大米销售情况看好。但随之全市水稻加工企业蜂拥而至,竞相压价,最后皆亏损而归。

  曾经有业内人士说,不管什么大米,只要挂上“五常大米”的牌子,就要比其他地方的大米每公斤多卖两毛多。这看似不起眼的两毛钱,却值得我们深思和回味。

  如今,打开淘宝网“吉林大米馆”,康熙钦点御米产区、北海道血统的顶级米、火山与泉水哺育的奇珍等等富有冲击力的词汇,紧紧吸引住人们的眼球。入驻淘宝,让吉林大米企业“抱团”走向电商,既减少了中间环节,突破了运输成本的瓶颈,又大大拓宽了流通渠道,对于全面宣传、提升我省大米品牌,通过“倒逼机制”进行资源整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利用电商,笔者认为,要想解决我省大米产业“小、散、低”的现状,还要充分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大力引导、扶持具有潜在优势和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工艺技术改进、生产规模、质量监控、市场营销上,打造品牌的核心优势,建成综合型、规模型、强劲型的高新技术大型龙头企业集团。

  同时,增加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大力支持品种选育、生产技术推广、市场信息共享、稻田环境资源保护等,确保打造出的大米品牌有足够的后劲。鼓励大米加工企业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品牌专卖店,鼓励施行“农超对接”,使吉林大米尽快进入全国各省会城市的大型超市。

  总之,只有创新思路,不断推进品牌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好我省的大米资源优势,变“吉林好米”为“吉林名米”。2013年4月末,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吉林省大米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计划用3-5年时间,在全省打造12个区域大米地理标志品牌,建设10个水稻加工核心区。相信不久的将来,吉林大米一定会走出一条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企业集团化的发展之路。

热词:

  • 科技苑
  • 致富经
  • 每日农经
  • 农广天地
  • 聚焦三农
  • 乡土
  • 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