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汛期以来,种植设施果蔬的农民最提心吊胆的事儿是温室和大棚的防汛问题。可顺义区赵全营镇北郎中村鲜切菊生产基地的生产主管陈阳,却一点儿也不担心。基地现代化智能温室外安装了小型气象站,可提前预测风雨并及时自行关闭温室顶部天窗,避免雨水倒灌。
“我们温室里的这些鲜切菊特别娇贵,灌溉用水都是经过过滤的。以前一到雨天儿,大伙儿就特紧张,最怕雨水不干净带入病毒,所以老天一变脸,我们就得第一时间赶回基地关闭温室天窗。”陈阳说,北郎中鲜切菊生产基地是全市最大的多头切花菊生产基地,6000多平方米的智能温室种植了绿安娜、粉乒乓、丹特、红色莫奈、白色涅瓦等13个品种的鲜切菊,出口到俄罗斯、日本、荷兰等国家,对花卉品质要求极为严格,灌溉时都是利用微喷,叶片上不能有药渍、水渍,甚至泥土也不行,更别说是夹杂着灰尘的雨水了。和雨水相伴而来的大风,也会给菊花带来较大损失,因此基地工作人员最怕突然变天儿,来个措手不及。
为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该基地从荷兰引入了一套智能化设备,在温室东侧顶部安装了气象数据采集仪,包括气压计、温度计、雨量计、风速计、湿度计、风向标等仪器,俨然一个小型气象站,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智能小管家”,可实时采集空气中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农业环境参数,还可预测未来一至数小时的天气变化趋势。这个小气象站把采集到的各种气象数据传送到温室总控制室,实现对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控、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以前进入汛期,每天雷打不动收听天气预报,以便遇到大雨天能提前关闭温室通风口,防止雨水倒灌。”基地农民施林涛说,夏季温室内温度非常高,为降低温度,一般都会加大通风量,但在下雨前,要及时关闭通风口,防止雨水以及雨滴溅起的泥点携带的病菌侵染菊花,可就怕遇到突袭的大雨,心里总不踏实。“现在有了‘小管家',还实现了智能化,再有种植经验也抵不上这小家伙能实时监测,汇总各种数据,自动发出指令。”
“现在,即便到主汛期,我们心里也都特别踏实。”陈阳说,有了科学智能化的管理,以往鲜切菊一年只能种两茬,现在花开四季,一亩地产量从3万枝增长到12万枝,10个工作人员减少到5个,花期可持续1个月,甚至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