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疾驰在长春市至东丰县的高速公路上,途经的一座高大广告牌十分醒目:中国第一牛镇——那丹伯,名字叫的是一个响。
走进那丹伯,宁静安逸,烈日当头更难在路上见到几个行人。这样一个平凡的小镇,却是全省著名的黄牛交易集散地。带着对“中国第一牛镇”的好奇,记者走访了该镇的黄牛经纪人、养殖户和远道而来的客户,一探究竟。
牵线搭桥
——他们是“中国第一牛镇”的“功臣”
见到石忠成时,他正与一位买牛的老客户通电话,准备过几天的交易事宜。
石忠成是土生土长的东丰县那丹伯镇人,皮肤黝黑,既有农民般的淳朴,也透出一股商人的精明劲儿。
“黄牛经纪人说白了,就是给买牛和卖牛的牵个线儿搭个桥儿,帮人‘相牛',为卖牛的找个客户,给买牛的做个担保。”面对记者的好奇,石忠成一边解释,一边掏出名片递给记者。
黄牛经纪人是牛市交易的中介人,也是鉴定家。牛的品性、体质、价钱全凭他一句话,买家、卖家都听他的。黄牛经纪人都有一手绝活,就是看牛、估肉。来市场交易的肉牛,只要经过他们的眼,不管是大牛还是小牛,是肥牛还是瘦牛,牛的活重上下差不过3斤,估肉上下差不过1斤半。
说起做经纪人的经济效益,石忠成面有得色。“现在市场行情还不错,一头牛能卖到8000元左右,经纪人能赚50元到100元。”石忠成说,虽然一头牛的利润不算高,但一笔生意下来,就够我们这一个月的开销了。“这不挺好嘛!”
石忠成现经营一家清真饭馆,同时也兼具接待客户吃住的功用。“客户过来的时候,我们都去接,管吃管住,服务绝对周到。”石忠成名片的背面详细地写着提供住宿、存车、存牛、饲养、装卸服务。对于养牛的新手,还提供最新养牛技术、饲料配方、常见病预防和治疗技术。
“以前养过牛,做经纪人不到两年,也是因为有亲戚做这个,经济效益也不错,才跟着一块儿做的。”正是有了过去的养牛经历,石忠成才有了现在“相牛”的本事。“经纪人这行当,听起来挺简单,刚开始干的时候也不容易,就得慢慢靠信誉闯出名声来。”
凭着这种诚信,石忠成的客户多了起来,生意渐渐走向正轨。
在那丹伯,还有这样一部分人:既做经纪人,也是养殖户。王军,就是其中一个。
王军虽然只有45岁,已经是老养牛户,老经纪人。从16岁就在牛市场里摸爬滚打,东奔西走,王军也自称是这个圈里的老人儿了。
“我们这以前没有黄牛交易市场,可以说是由一帮经纪人倒牛倒出来的。”那丹伯的经纪人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镇上经常有农民进行规模较小的黄牛交易,慢慢地靠倒牛赚到了钱,久而久之,倒牛的便越来越多,这才有了那丹伯的黄牛交易市场。
那丹伯黄牛交易市场的负责人吕达介绍说:“目前,那丹伯镇有近500人从事黄牛经纪人。黄牛远销全国28个省市、100多个县,最高年交易量达到10万头,平均年交易量超过3万头。通过交易市场的带动,当地许多农民都把土地流转出去,专门搞养殖。”黄牛交易市场不仅带动了当地和周边地区养牛业的兴盛,更拉动了全镇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追根溯源,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黄牛经纪人的推波助澜,才有了今天那丹伯敢号称“中国第一牛镇”的勇气。
安全链条
——这是买卖双方都急需的“支付宝”
早晨7点钟,那丹伯的黄牛交易就拉开了序幕。这次交易是在卖牛户家进行的。
邓超操着一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和经纪人谈论着刚买到手的一百头西门塔尔牛。
邓超是四川邛崃人,有三年的养牛经验,刚刚办起一家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牛的价格高,每次交易的数目都不小,我们也提心吊胆,怕被骗。”邓超的担心也是其他买牛客户所担心的,如果碰到无良商家,损失一次差不多就是一年的积蓄。
“有了经纪人就不一样了,买到手的牛先放在这观察几天,没有问题了钱才能到卖牛的手里,这心里多踏实啊。”邓超对经纪人这种交易模式颇为满意,经纪人无形中为黄牛交易上了一道保险链条,为客户吃上一颗“定心丸”。
这种交易的中介模式像极了淘宝网发明的“支付宝”,为黄牛这样的大牲畜交易解决了最为重要的诚信问题。
支付宝,网络时代家喻户晓的支付系统。由买家将货款打到支付宝账户,由支付宝向卖家通知发货,买家收到商品确认后指令支付宝将货款放于卖家,至此完成一笔网络交易。其方便、快捷、安全的交易模式,成为当今被广泛认可的信用中介。
作为中间商人的黄牛经纪人,正是支付宝功能的现实应用。
刚从辽宁过来的徐俊贤可以说是那丹伯黄牛的老客户了。已经58岁的老徐是辽宁某农业站一名普通员工。老徐不仅对那丹伯的黄牛赞不绝口,对黄牛经纪人这种交易模式也竖起了大拇指。
“经纪人可不是随便挑一个就能交易。我们过来交易都通过熟人介绍的经纪人,没有这层担保谁也不敢冒那个风险。”老徐身边的朋友有过买牛受骗的经历,所以老徐在买牛上十分谨慎小心。
“那是去年的事了。我那位朋友也是没经验,经纪人的信息是他在网上找的,联系好后就过去了。看牛、交钱、运回去,一切都挺顺利的。谁知,在山上放牛的时候这牛变样了!”老徐提起这事也有些忍俊不禁。原来,这牛买回去牛毛是白黄相间的,淋过雨后身上白色牛毛的地方竟变成了黄色。眼见着朋友为此又是生气又是上火,老徐也吸取了这个教训——买牛必须找信得过的经纪人。
竞争之痛
——呼唤经纪人“正规军”
老徐朋友的遭遇并不是个例。
受骗的这些人往往都是通过网络得知的卖牛信息,轻信了虚假信息,而受骗后又投诉无门,只能吃哑巴亏。
做了30年经纪人的王军走过南闯过北,对黄牛交易中的猫腻一眼就能识破,“但是客户不一定能看出来啊,所以经纪人没人管没人抓的现状必须得治理治理了。”王军认为,非常有必要成立经纪人协会,不能让个别缺乏职业道德的经纪人扰乱市场,必须将这种害群之马逐出市场。
王军的想法也是老徐的心声。“有这么个组织我们买牛放心,市场规范了信誉好了生意肯定能越来越好,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儿。”成立经纪人协会,成为经纪人与客户的共同期盼。
与那丹伯镇只有一河之隔的伊通县营城子镇,是那丹伯的最大对手。营城子黄牛交易市场,对外宣称是“东北非牧区最大黄牛交易市场”,知名度与那丹伯黄牛交易市场旗鼓相当。与那丹伯不同的是,早在1980年伊通县就成立了伊通黄牛协会,还设有经纪人销售分会。协会要求黄牛经纪人要有养殖经验,通过考核后才能持证上岗。
对于既是老邻居又是竞争对手的营城子镇,那丹伯镇副镇长徐士海作出了很中肯的评价:“在黄牛经纪人协会这方面,我们得像营城子学习。有了这种官方认可,买方放心,最重要的是能整顿当前混乱的经纪人市场。”
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让经纪人之间迫不得已筑起互相提防的高墙。王军告诉记者,每次客户过来,车接车送、包吃包住,恨不得24小时都跟着,一不留神,可能就被其他经纪人“劫”走了。
那丹伯黄牛交易市场是吉林省的一个典范,那丹伯的黄牛经纪人是吉林省黄牛经纪人队伍的一个缩影。民间自发形成的经纪人队伍搅活了牛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纪人队伍自身也面临一个蜕变成长问题。成立正规的经纪人组织成为买卖双方的共同呼声,也是黄牛交易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
镇中心,那丹伯畜禽交易市场的扩建工程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当地的人们已经在憧憬着建成后黄牛交易市场的火爆场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