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起裤腿,到田间采摘一捧新鲜蔬菜;拎起锄头,去开垦一块“属于”自己的菜地;坐上炕头,体验一下东北农村的乡土风情……这就是当下方兴未艾的休闲农业。据省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底,吉林省休闲农业企业已达2988户,其中农家乐2500户,休闲农庄268户,农业观光采摘园220户,营业收入125.5亿元,年接待人次1445万人次。休闲农业正发展成为有质量、有品位、有规模的朝阳产业,成为吉林省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
从单纯种植,到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如何与新农村建设相互融合?
天边还是鱼肚白,长春市双阳区黑鱼村10社的金宝农业专业合作社大院里,合作社理事长周丽君和爱人王金宝带着村民正忙着修剪葡萄树。
“近两年,采摘游越来越火,我们今年准备大干一场。”见记者走进院内。周丽君马上放下手中活计,热情地迎了上来。
周丽君告诉记者,她家从2008年开始搞采摘游、乡村游,2009年开始自酿红葡萄酒。2011年以来,来村里采摘、旅游的人数逐年递增。“每年八九月份葡萄成熟的季节,最多时一天要接待200多位游客。”她说,村里葡萄种植的面积在逐年扩大,今年,全村一共种植了30公顷葡萄。“如今,在我们黑鱼村不仅种葡萄、酿红酒可以挣钱,就连酿酒剩下的葡萄籽都能卖钱了。”周丽君说。
黑鱼村村支书杨德兴介绍说,为了引导和扶持该村葡萄产业发展,2013年,长春市政府专门拨款20余万元,为该村购置了用于生产红葡萄酒的发酵罐、破碎机、存汁罐等设备,建成了一条年产红葡萄酒100吨的生产线。
黑鱼村,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村,几年来,这个村充分利用距离长春市区较近的区位优势,根据城里人“看乡村景、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的消费需求,开展葡萄采摘、乡村旅游,逐渐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甜蜜产业”。
几年来,吉林省通过以旅游业带动休闲农业,以休闲农业促进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之路,扶持并打造了一批魅力休闲乡村:辽金古城脚下的梨树县霍家店村、保留着浓郁民俗文化的和龙市金达莱村、坐落于茫茫林海中的抚松县果松村……这些乡村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布局相融合,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满足了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的消费需求,形成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格局。
有红火,也有冷清——如何做到“吃有口碑、住有情调、玩有趣味、购有特色”的持续发展?
从长春市区出发,沿着长清公路一路向南,到奢岭镇转几个弯后,便是一处农产品种植基地。
在一栋香瓜大棚里,十几名游客正在瓜地里采摘香瓜。“我们双阳‘八里香'远近闻名,由于没打任何膨大剂、催熟剂,香瓜普遍长得小,但口感却极为甘甜、爽口。”基地负责人孙英俯身摘下一个香瓜,放进水桶里洗了洗,热情地请记者品尝。
孙英说,为提高种植基地的知名度,他们近期利用微信平台等方式开展了“优质果蔬爽吃一夏”活动,邀请市民免费品尝桑葚、香瓜,吸引了不少游客。
这边,孙英的采摘园生意风生水起、红红火火,而在不远处的另一个采摘基地里,老汉陈清山却面临难题。
在大棚边的简陋居室里,66岁的陈清山一脸苦闷。这天是星期六,整整一个上午,一位游客都没有。老陈说,今年来他家大棚采摘的游客太少,而瓜蔓上结着的香瓜又等不得,他只能把成熟的香瓜摘下来,用筐装着拎到公路边去卖。
2010年,种了半辈子香瓜的他在这里承包了两栋大棚,春季搞草莓采摘,夏季搞香瓜采摘。眼下正是香瓜成熟的季节,大棚里有甜甜的瓜香在飘荡。“种香瓜我是行家呀,前两年的生意还是不错的,好的时候一天能卖100多公斤香瓜。今年不行了,我告诉游客,这里绝对不用农药、化肥。很多游客都会有那种不信任的表情,这是最让我伤心的。”老陈说。
分析今年生意不好的原因,老陈说:“我家的两栋大棚的位置比较偏远,除非游客特意来找,否则一般都不会走到这里来。现在采摘园越开越多,城里人应该是被新的采摘园吸引去了。”
记者告诉老陈,现在很多采摘园都在通过手机微信搞营销。他一脸茫然。当他在记者的手机上看到其他采摘园主做的宣传之后,慢悠悠地说:“种了半辈子香瓜,现在看,光会种,不行啊。”
如何扩大客源、让游客信任,看来老陈还得多想想办法。
“休闲农业就是采摘园、垂钓园,都差不多”。这样的评价是现在吉林省很多地方休闲农业给游客留下的简单而低级的认知。记者发现,有的投资者缺乏市场需求论证和发展规划,因而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致使同一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模式雷同。
在采访中,很多游客都认同“吃有口碑、住有情调、玩有趣味、购有特色”是较为理想的休闲农业模式的观点。
是田园,更是乐园——如何保持自然本色,让休闲农业更具魅力?
如何利用既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采访中,几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忽略原有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及特色,也就失去了休闲农业的本质”。
在集安市清河镇前进村的山沟里,苏宏华建起了农家乐度假村。他清醒地意识到保持“农业本色”的重要性。他利用生态沟的自然资源,在山沟里栽花种草,养驼鸟、孔雀,把这里建设得像世外桃源一样,每到周末,这个原汁原味的农家乐园便会吸引不少来自通化、集安的城市游客。苏宏华小两口粗略地算了一下,除去各项费用,2013年度假村纯收入近10万元。
王超群也在集安市经营着一家生态旅游度假村。不久前,去台湾的一次考察令他感触颇多。“台湾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题突出、个性鲜明,有的甚至能在单一的农业主题上做精做深,做到极致,而吉林省很多休闲农业项目在这些方面还相当欠缺。”
对此,省乡镇企业局局长马成武表示,不能否认吉林省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生态的发展原则,忽略了原有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及特色,也就失去了休闲农业的本质。“‘农'味不足,失去特色,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吉林省应充分挖掘长白山文化、萨满文化、高句丽文化等潜力,让休闲农业真正保持鲜明的农业特色,才能让希望回归田园的广大游客真正“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马成武说,“每个村庄都有她的气质,气质哪里来?来自她们各自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发展休闲农业就是要开发和保护好这种气质,让乡村、让田园因这气质而美丽。”
谈到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未来,马成武说,从2014年起,吉林省将通过统一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合理解决用地、税收优惠政策加强信贷服务等主要措施,利用5年时间实现全省休闲农业营业收入翻一番,打造10条具有北方特色的休闲农业路线。到2018年全省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年接待旅客达到2000万人次,使吉林省的休闲农业步入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