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部署,吉林省计划从2014年启动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村建设。经过层层申报,全省确定410个重点村,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布局合理,强调区位优势。410个重点村均按照县域镇村体系规划进行布局安排,地理位置优越,辐射带动范围广,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适于发展工业、特色农业、商贸物流、乡村旅游,并且能够带动周围分散村屯向重点村集中,形成一片具有区位优势能够集聚区域优势资源要素的样板村群。据统计,今年全省打造以市(州)为单位集中连片样板村群58个,平均每个市(州)6个片,涉及重点村245个,第一批示范村的标兵村238个,平均每个片有8.3个村。
投入较强,注重经济支撑。今年新选定重点村在改善人居环境中能够实现多渠道、多元化投入。市、县两级政府能够安排一定规模的配套资金,乡镇积极组织推动,村集体自我投入能力较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据统计,410个重点村,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589.7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9621.2元高出10%。2014年重点村集体投入能力为9527万元,村均23.3万元,比要求每村匹配15万元,增加8.3万元,其中投入能力在100万以上的村9个,50-100万元的村20个,20-49万元的村109个。此外,重点村主导产业建设突出,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410个重点村中有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村占81.2%,合作社共计882个,村均2.7个。
基础较好,建设积极性高。新选定重点村村内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有较好基础,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农民自主投入、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积极性高、意愿强烈。据统计,目前410个重点村屯内道路硬化率达到70%,自来水使用覆盖率达到50%以上,有线电视使用率达到77%,卫生所534个,文化室403个,图书室404个,公共厕所686处,畜禽养殖小区649个,现有村部面积258815.4平方米,现有文娱活动建设场所393159.8平方米,已安装路灯9025盏,有科普宣传站343个,有超市1835个,有垃圾集中处理填埋场340个。
不同模式,突出类型多样化。在重点村选择上,各具特色,选择不同地域类型、不同产业基础、不同民族特色、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建设模式的重点村,对于全省行政村农村环境改善提供更多经验模式借鉴。410个重点村,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51个;城区村45个;民族村56个;边境村28个;旅游村119个;统一建楼的村7个;公铁路沿线的村283个;移民村56个。
乡风文明,班子领导力量强。新选定重点村积极开展文明村屯、文明户创建活动,对固有陈规陋习进行宣传教育,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深入人心。重点村两委班子团结,凝聚力、战斗力强,视野开阔,思想解放,勇于改革创新,带领农民致富和管理村级事务能力强,村干部作风正派、廉洁自律、群众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