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瓢虫、小花蝽、赤眼蜂……在市农林科学院天敌昆虫研究室的实验室内,饲养着一支庞大的“虫虫特工队”。这些“特工”们在专家的精心培育下繁衍生息,承担着农作物消灭虫害重任。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天敌昆虫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而市农林科学院天敌昆虫研究室无疑走在了最前端,这里不仅拥有全国种类、品系最多的天敌昆虫实验饲养群,还是国内唯一能够规模化全年供应多种天敌昆虫产品的单位。
繁育:天敌饲养群国内居首
“天敌昆虫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在农田、林区和牧场都能发挥控制害虫的作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赤眼蜂是玉米螟等害虫的天敌;草蛉是蚜虫的天敌,可用于蔬菜的生物防治。”提起天敌昆虫,市农林科学院天敌昆虫研究室主任张帆研究员,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和虫虫们打了30多年交道,张帆对每种虫虫的特性都能够如数家珍。在她的带领下,天敌昆虫研究室创建了国内外首家天敌昆虫种质资源及应用数据库,在国内形成了种类、品系最多的天敌昆虫实验饲养群。
“我们目前库存7属23种50品系的天敌昆虫,为筛选和创新优势天敌昆虫种质资源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张帆的实验室里,拥有草蛉、瓢虫等不同的天敌昆虫,这些虫虫们都居住在类似“蚊帐”包裹着的小房子里,房子里还有豌豆、小麦等不同的绿植作陪。“种植豌豆、小麦主要是为了饲养蚜虫等害虫,好给天敌昆虫提供食物。”张帆说,繁育“虫虫特工”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除要掌控好温度、湿度之外,还要精心地“伺候”它们,保证成活率。在实验室的一角,记者看到一名研究生正在耐心地将报纸上的一堆虫卵进行“颗粒分家”。还没有小米粒大的虫卵被一颗一颗地剪下,研究生解释道,因为这些虫卵是在不同时间产出的,如果放在一起繁育就会出现大虫吃小虫的现象,所以为了避免它们相互残杀,要把它们分开来养。
生产:天敌产品全年规模供应
“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张帆说,生物防治是食品安全生产和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在绿色农业中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和促进植保生防制品的产业化,是使传统植物保护工作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在张帆看来,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让天敌昆虫这种生物防治方法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
“昆虫毕竟是种活物,大量繁殖需要一定的技术。”张帆说,他带领的科研团队,探索出了异色瓢虫、大草蛉、东亚小花蝽等天敌昆虫的人工饲料配方及替代饲料,研究并提出了东亚小花蝽、智利小植绥螨和浅黄恩蚜小蜂等天敌昆虫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改进并建立了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瓢虫、草蛉、平腹小蜂、丽蚜小蜂等6种天敌昆虫的繁殖生产线;筛选出瓢虫等阶段性人工饲料(代饲料)及自残阻隔技术。
除此之外,张帆和她的团队还建立或改进了瓢虫、平腹小蜂、丽蚜小蜂等天敌昆虫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并提出其质量控制标准,也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多年来,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天敌昆虫研究室还研制并改进了产品包装等专用器具,包括米蛾卵自动收集机械、赤眼蜂释放器等,并成为目前国内唯一能够达到规模化全年生产并同时供应多种天敌昆虫产品的单位。
推广:农企建起天敌繁育车间
“本市农业现在都朝着高端、有机的方向发展,而我们的研究也在与时俱进,力争为高端农业提供更优质有效的服务。”张帆和她的团队筛选出了适宜北京温室中控制粉虱、蚜虫等的丽蚜小蜂、瓢虫等优势天敌昆虫种群,并已经在番茄、茄子和辣椒的生产上推广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益害比是1:30,害虫一周内下降80%,十天内基本消失。虽然生物防治作用效果需要较长时间,但是从长远来看,经济成本未必要比施用农药高。”张帆说,技术成熟是一方面,要想让天敌昆虫这种生物防治技术得到全面推广,还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和农户意识的提高。
虽然推广难度不小,但张帆和她的团队依然持之以恒地付出和努力。早在10年前,天敌昆虫研究室就在昌平区王家园果园内建立了天敌昆虫繁育车间。2012年,张帆和她的团队又在平谷区诺亚农庄内建立了专业天敌昆虫繁育车间,应用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丽蚜小蜂等天敌防治温室棚内蚜虫、粉虱等害虫危害,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如今,他们正在做着全新尝试,研究天敌昆虫种间干扰与协同增效作用。“我们已经明确了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和大草蛉对烟粉虱协同和干扰控害效应,并且提出了天敌昆虫田间释放及与其他措施组合应用的技术体系。”张帆说。在诺亚农庄大棚棚间种植了香水薄荷、月季、甜叶菊等15种备选植物,增加园区内的植物多样性,作为多种天敌的自然诱集库,为天敌增殖植物的选择和田间间作植物的布局提供基础数据支持,获得了果园及设施蔬菜周边自然生境中存在的5科21种植被生境内捕食性天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结果。
多年来,市农林科学院天敌昆虫研究室的天敌昆虫产品及组合应用技术分别在北京、吉林、湖南、广西等地进行示范推广,累计释放天敌昆虫2560亿头,应用面积1709.63万亩,有效控制玉米、棉花、蔬菜、果树、园林等作物主要害虫,防治效果平均达到60%至75%,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20%以上。未来,天敌昆虫研究室还将在生物技术防治与推广上继续大放异彩。
京郊日报记者姜晶晶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