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6月15日,笔者来到郏县白庙乡杨村。新村干净宽敞的水泥路,欧式别墅一栋接一栋,村卫生室、小学、幼儿园、健身广场、舞台、洗浴中心、饭店让人目不暇接。老村房子不见了,成片的田地呈现在眼前,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田畴新苗初长,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希望。
白庙乡党委书记王团伟告诉笔者:“杨村通过‘拆旧建新、住新交旧'等方式,不花一分钱,实现了和谐拆迁,建成了星源社区,宅基地又成功复垦,节约耕地300多亩,并且无一户上访告状,创造了‘鱼和熊掌兼得'的范例,吸引了不少外地县乡村干部前来取经。”
杨村有2000多口人,一户多宅的现象比较常见。由于不少人外出务工,老家房子无人看护,多数成了杂草丛生的“废墟”,既影响了村容村貌,又浪费了土地资源。为变废为宝,2010年,白庙乡党委政府围绕“宅基地置换耕地”做文章,提出了将农村新居建设与宅基地置换退出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群众受益、耕地增加,农民增收的新路子,确定杨村为试点村。
“老房子要拆啦!”一时间,拆迁的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不少村民都有抵触情绪。“乡里派专人指导宣传,村干部一次次上门,一遍遍沟通,发动亲戚朋友做拆迁农户的思想工作。”杨村党支部书记李杰娃向笔者讲述当初的情形,“后来通过组织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终达成共识,认为旧房该拆、必拆。”
为了让村民眼里有房、心里有底,杨村高标准建成了休闲广场、文化舞台、卫生室、供水站和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硬化了新村道路,铺设了供排水管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栽种了行道树、绿化树等,逐步完善了新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该村按照村庄整治规划和“先易后难、先旧后新、先干部后群众”的拆迁步骤,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对家庭困难暂时无经济能力入住新村的在非拆旧区进行置换安置,对鳏寡孤独群众由村“两委”统一设置集中安置点,保证拆旧区的每户群众拆迁后有房住。“先建后拆”模式让村民心里有了底,纷纷主动要求拆旧房入住新村。
目前,该村已建成新民居396套。完成拆旧350户,拆除旧房1338间,腾出土地300余亩。
“真没想到,宅基地复垦后马上就有了收成,种植的半亩小麦,头一季就打了250公斤。全村腾出土地300余亩,一年夏秋两季能长出30万公斤粮食,这么一整,能整出这么多的好地来,我们又将有新房住,真是件大好事。”村民李心战由衷地感叹。
(温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