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走进无棣县绿色庄园家庭农场,只见麦穗整齐饱满,白蜡苗木浓密成荫,牛舍猪圈整齐排列。这个家庭农场占地530多亩,李文刚、张国娟夫妇已经经营了15年,从最初的亏损阶段开始,他们逐渐摸索出养殖、种植结合,逐步扩大规模的经营模式。目前,这个家庭农场的收入逐年稳步增长。
荒碱地上建起生态农场
近年来,受到国家相关政策鼓励,各地家庭农场大量兴起。规模化经营后,很多家庭农场主随之发现,由于土地流转费用较高,用工成本较大,家庭农场的盈利空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增收途径。
去年5月,无棣县绿色庄园家庭农场成为滨州市第一家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刚过来的时候,都是重度盐碱地,除了荒草啥都没有。”张国娟说期创业之初的情形。
2000年春,张国娟与丈夫李文刚多方筹措资金10万元,承包了县种畜场的530亩重度盐碱地。“这些地只能种相对耐盐碱的棉花,但由于棉花价格较低,用工较多,前几年收入并不理想。”张国娟说。
2007年开始,张国娟夫妇开始建设肉牛养殖场,主要从事架子牛育肥,并逐年扩大养殖规模。现在每年出栏育肥牛1200头以上。“现在一头育肥牛的纯收入有2000多元,市场行情稳定,可以说,养牛是家庭农场最大的一块收入。”张国娟说。
从养牛开始,张国娟夫妇真正找到家庭农场的盈利点。2012年,开始建设猪舍,年出栏育肥猪达到300多头。有了养殖项目,也给种植提供了大量有机肥,也省去了购买肥料费用。随着增施牛粪,往日的荒碱地也被改造成了良田。目前,种植区域全部改为粮食和苗木种植。
目前,绿色庄园家庭农场形成了120亩畜牧养殖区、300余亩粮食及林木种植区、100余亩淡水养殖水面的“上粮下水、种养结合”的立体循环农业模式。
家庭农场向增加附加值方向发展
工商注册后,张国娟也开始思考增加经营项目,拓展新的增收途径。“搞农业,不确定因素太多,天气、疫病、市场等任何一个环节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带来巨大损失。不管新上什么经营项目,必须充分考察,有充分把握才能上。”她说。
经过充分考察,今年春天,张国娟引进了滨州市食用菌科技推广中心双孢菇新型菌棚建造及棉柴周年栽培高效生态技术,利用丰富的棉柴、牛粪资源,在冬季加温、夏季降温的可控环境条件下,实现全年双孢菇生产。目前,食用菌生产大棚即将动工。
同时,准备在年内新上肉牛屠宰生产线,直接在家庭农场销售放心牛肉。去年开始,张国娟采用传统的笨猪养法,增加粗饲料量,延迟养殖周期,生产出了口味更好的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