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三农 > 地方三农 >

安徽:本土养殖 如何“牛”起来?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8日 09:31 | 进入三农论坛 | 来源:安徽农网 | 手机看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三农首页 栏目 致富 农产品 微博 导航

三农资讯

国内 | 国际 | 农经 | 人物 | 农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创业 | 技术 | 资讯 | 榜样 | 点睛 | 宝典

农产品交易

供求 | 产品 | 市场 | 行情 | 报价 | 批发

  比较效益低、政策扶持力度弱以及国外牛肉强劲冲击等因素,近年来影响了我省肉牛产业的正常发展,导致养牛户逐年减少,肉牛存栏量持续降低。抓住牛肉价格上涨的契机,拿出有力举措,摆脱当前困境,实现肉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是政府和业界的共识。

  整合经营主体 适度规模养牛

  国外牛肉大举“抢滩”并日渐受到国内消费者的追捧,令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国外牛肉货源充足、价廉物美,何必扶持成本高、效益低的本土养牛业?业内人士解释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消费渐成刚性需求,完全依赖进口风险很大。一旦国外发生较大疫情或中断供应,国内牛肉就有“断供”之虞。“无论是菜篮子还是肉篮子,都必须紧握在自己手中。”再者,我省是全国肉牛主产区和中原肉牛带优势区域,发展肉牛产业,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倍增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然而,养牛户讲的是经济效益,肉牛养殖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令他们望而却步。谁来养牛、如何养牛成为需要关注的大问题。业内人士指出,养殖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是养牛业的经营主体,如何激发它们的内生动力,是振兴养牛业的关键。

  本报5月16日报道灵璧县万头养牛示范园不养牛之后,该示范园已着手改变现状,近期将进行设施改造,吸纳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养牛户进园养牛,并通过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抱团发展的产业联合体。其中,龙头企业提供场地、设施和部分启动资金,统一制定生产规划和生产标准,以优惠价格向养牛户提供不同档次的牛源及农业生产资料,最后定向回收肉牛;合作社统一向家庭农场和养牛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等;家庭农场和养牛户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向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质量可靠的肉牛。示范园对于所有进园的经营主体集中服务、集中管理、集中防疫、集中治污,并将这一模式向周围辐射。“产业联合体走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之路,可以降低养牛成本,抵御市场风险,提升综合竞争力。”荷金来农业公司负责人仪江天说。

  整合经营主体,推动规模养牛,是我省养牛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据省畜牧部门介绍,我省肉牛长期以小规模养殖为主,饲养管理粗放。 2012年,我省养殖10头以下的户占养殖总户数的98.19%。由于分散经营和粗放管理,造成畜舍简陋、设备落后、粪污严重、兽药和生化制剂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给肉牛产品质量安全等带来隐患。为推动规模化养牛,我省已出台相关文件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建设,提出每年建成10个省部级、50个市县级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优先支持建设采取自繁自养模式的母牛标准化饲养场(小区、家庭农场、合作社)。

  提高补贴力度 增加“造牛机器”

  在养牛业中,能繁母牛被称为“造牛机器”,过去农村千家万户养牛,能繁母牛随处可见,保证了充足的牛源,然而,近年来,养殖户普遍弃养能繁母牛,而选择“快进快出”的买牛育肥模式,导致养牛业缺少“源头之水”。

  据省畜牧部门介绍,近几年,全省能繁母牛存栏量急剧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为亳州市和宿州市。能繁母牛的大幅下降,直接导致我省架子牛严重不足,牛源日益紧张。2012年底,全省肉牛存栏量127.85万头,比2000年减少422.15万头。我省外购架子肉牛占总存栏量60.9%,其中,宿州、滁州市外购率分别达84.6%和74.4%,产业依赖度十分严重。

  投资大、回报迟,比较效益低,是多数养殖经营主体不愿保有能繁母牛的主要原因。受“猪粮安天下”思想的影响,国家对能繁母猪的补贴力度一直较大,但对能繁母牛却未给予足够的扶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饲养能繁母牛的积极性,迅速增加牛源,亟须提上议事日程。根据我省去年9月出台的有关政策,我省将整合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业发展资金以及中央财政“菜篮子”工程畜禽项目资金,重点用于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省发展改革、财政、科技、环保、扶贫、农业等部门和各地在安排相关项目资金时,将加大对肉牛产业的投入;肉牛养殖所需机械也将享受农机补贴政策。为确保能繁母牛有足够的牛舍等场所,省政府办公厅要求各地提供养殖用地保障,在用地审批上给予优先支持。

  母牛饲养较之母猪风险更高,易产生配种不成功、难产或流产等多种意外,然而,与养猪业不同的是,养牛业被排除在政策保险之外。为此,我省要求在肉牛省级大县先行试点能繁母牛政策性保险,适当提高地方财政保费补贴比例。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由于养牛业多年滑坡,尽管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短期内也难以实现肉牛存栏量的大幅上升,因此建议大型养牛场先从国外引进能繁母牛,以解“燃眉之急”,为本土养牛业的发展争取时间。据了解,宿州市一家养牛企业日前已与国外牧场达成引进能繁母牛的意向。

  科技金融助力 提升产业后劲

  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良种繁育,不仅可提高单产,还能形成特色品种,提升经济附加值,从而实现与国外牛肉的差异化竞争,规避价格上的劣势。

  据省畜牧部门介绍,过去我省种牛良繁体系投入少、基础弱,引得多、育得少,尤其是对本地黄牛品种进行改良和优化升级的力度较弱。与其他主要肉牛生产省相比,我省在种牛场、种肉牛场、种公牛站建设和冻精存放数量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12年,我省种牛场仅有4个,位列13个主要肉牛生产省最后一位;种肉牛场仅有2个,位列倒数第二位。

  针对上述问题,我省提出增加肉牛养殖科技含量,组织实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加强家畜配种改良服务网络建设。目前,灵璧县荷金来农业公司计划与省农科院联手建立“肉牛品种研发中心”,对皖北黄牛品种进行“提纯复壮”,项目成功后,皖北黄牛有望与日本和牛、韩牛等国际品种相媲美,具备与国外牛肉争夺市场的实力。

  资金占用大、融资贷款难是困扰养牛业的一道门槛,特别是规模化、专业化养殖,更是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龙头企业融资渠道相对较宽,并可享受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但是,数量更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养殖户正在嗷嗷待哺。”灵璧县养牛协会一位人士说,龙头企业之外的其他经营主体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只能依赖银行贷款,但养牛场的土地属租用,牛本身存在市场风险,往往不能成为有效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

  令人欣慰的是,我省近期出台了优化肉牛产业金融服务的相关文件,要求加大肉牛养殖及肉牛加工企业贷款等金融产品支持。据此,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等政策性银行对肉牛产业龙头企业贷款给予利率优惠;一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要将肉牛养殖及肉牛加工企业列为优先支持对象,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发适合的贷款品种,降低准入门槛,增加贷款投放。

热词:

  • 母牛
  • 养牛业
  • 农民专业合作社
  • 肉牛产业
  • 良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