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许多村镇正在走出“春播下种秋收冬藏”的传统生产模式,搬进楼房、走进企业、收入增长的农民享受着“就地城镇化”带来的丰厚回报。
“所谓就地城镇化,我理解就是在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基础上,通过升级农业产业,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棋盘村党委书记冯利伟说。
冯利伟的另一个身份是棋盘生态农业集团董事长,集团下属十几个基于村里养殖、种植、加工产业的企业,村民每年收入颇丰。
在中国,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许多村屯的农业用地被征用,由此而来的征地补偿收入经常会让农民“一夜暴富”。
避免农民坐吃山空成了紧要问题,用产业发展来让征地补偿的“死钱”变为“活钱”,形成“自我造血”能力,成为许多和冯利伟一样的村干部们思考的问题。
棋盘村将征地补偿款有机整合,成立房地产公司开发自有土地,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成立水稻合作社,将知名稻米品牌推向全国市场;成立养殖公司、酒业公司,形成绿色农业产业“闭环”……
在自有产业的循环滚动发展下,棋盘农业集团公司吸纳本村劳动力520人,占全村有劳动能力人口的86%。村民成为“上班族”,早晚打卡、领取月薪、年终分红的“白领”工作模式已成常态,月平均工资达三千元左右。
“基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基础上的农民角色转换是从小农生产到产业运营的关键。”冯利伟说,“土地补偿收入可让农民集体经济很容易获得发展的‘第一桶金',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基于村镇优势产业。”
和棋盘村一样,吉林省孤店子镇大荒地村依托自身的稻米种植资源,通过和东福米业公司合作实现村企共建,村民收入增长迅速。
大荒地村成立农业种植公司,将村民的1300公顷进行集体流转,再由种植公司和东福米业公司签约订单,农民成为东福公司职工。
专家认为,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在实现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基础上,真正实现农民身份转变至关重要。一些村镇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进行产业化发展,在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基础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具备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