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葫芦王国里郑富中自得其乐
夏县禹王乡东浒村的郑富中是葫芦种植专业户。20多年来,他不仅把葫芦种成了精美的手工艺品,而且还种出了罕见的特型葫芦——
听说夏县葫芦王郑富中培育、种植了罕见的特型葫芦,出于好奇,笔者与几名葫芦爱好者冒着严寒前往夏县禹王乡东浒村葫芦种植专业户郑富中家探个究竟。
一进家门,就看见郑富中家房顶上挂满了各种皮质佳美、个头硕大的宝葫芦,大家惊奇不已,齐声赞叹这些从未见过的巨型葫芦。郑富中说,葫芦不仅药用价值极高,也是人们镇灾辟邪的极好摆件,也有取意福禄的好口彩,经过加工还可以变成精美的手工艺品。最令郑富中欣慰的是,去年秋季在他收获成熟的葫芦里,意外发现了一个高58厘米、周长95厘米的痦子王特型葫芦和一个桃形葫芦,他说这两种葫芦都是稀世珍品,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而要提起郑富中专业种植葫芦、以葫芦圆他致富梦的事,还要从20多年前说起。
买回了宝葫芦种子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夏县农民家家种大棚菜的时候,郑富中就大胆设想,独辟致富门路购买了葫芦种子,在一没经验二没技术的情况下,30岁的郑富中大胆尝试开始培育葫芦。他说,当时看到一则出售宝葫芦种子的广告,出于好奇和新鲜,又联想到传说中的宝葫芦,就觉得如果自己能种植成功宝葫芦该多好。于是,按照广告上讲的地址,他给卖种子的厂子去了一封信,一个月后收到了回信,意思让他最好能到厂里考察面谈购买种子及回收产品事宜。
决心已下的郑富中,1990年10月踏上了南下的列车。他回忆说,从三门峡坐火车到广东韶关下车后,又坐了8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才到达江西省信丰县出售宝葫芦种子的厂。厂长首先让他参观了收获的宝葫芦,他看到最大的有30厘米高,最小的只有10厘米,厂长说你回去种了后,如果量大就包回收,量小的话自己出售,同时告诉他葫芦长得越大越赚钱。当时厂里一名技术人员还想教他学习葫芦烙画,但看到烙画技术比较复杂,急于培育宝葫芦的他无心学习,只花了100元买了200粒宝葫芦种子,就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种子是买下了,接下来就是怎么种、往什么地里种了。郑富中心想:以前从没种过,如果种到好的耕地里,万一不成功,岂不耽搁自己收成了吗?正在他犹豫之时,东浒村的村干部得知他远赴他乡购买回了宝葫芦种子,非常支持他先做个试验,让他把宝葫芦种到村里干涸了的一个有一亩大的蓄水池里面。
按照出售宝葫芦种子厂的厂长交代的种植方法,郑富中把购买的200粒种子全部种到了蓄水池里面。1991年秋季,真的结出了200多个葫芦,虽然个头最大的只有20厘米,但是村民们看到郑富中种植的葫芦都很喜欢。为了报答乡亲们,郑富中几乎把第一次结出的葫芦全部赠送给了村民。
1992年,有人告诉他山东省枣庄微山湖有大型葫芦。于是等到秋天葫芦收成的时候,郑富中买来了不少山东的大个子葫芦。
郑富中看到山东葫芦的特点是柄长腰细,而江西葫芦的特点是柄短腰粗。在反复请教专家、刻苦钻研的基础上,最后他决定将山东和江西的葫芦种子杂交。到了1993年,果然结出的葫芦柄不长不短,腰也不粗不细,明显葫芦个头大了,最高的已达到40厘米。
葫芦大了也结得多了,慢慢地,郑富中在夏县种葫芦远近闻名了,找他收购葫芦的商人络绎不绝。就这样,郑富中一直种着杂交后的葫芦,直到2006年,运城盐湖区安邑办事处60岁的农民王盼民和孙子到郑富中家里参观葫芦时,告诉他祁县乔家大院景点有卖大葫芦的。于是2007年至2008年,郑富中先后5次去祁县取经,第一次他花50元买了个最大的50厘米高的葫芦,可是这种葫芦是柄短、腰粗、底尖,无法平放。回来后,他又和山东的葫芦杂交,结果长出后,令他喜出望外,葫芦果然取二者之优点,底平腰粗个高了,最大长到了70厘米。此后郑富中更是声名远播,上门来包销他葫芦的客商更多了。
对葫芦深加工
葫芦表皮质地细致,成熟后果肉可食,果皮木质化,易于刻画着色,加以造型古朴,玲珑有致,因此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除所谓“食以瓠,用以瓢,药引以葫芦”之外,常令不少诗人或寄情吟咏,或感时伤怀,更有墨客捕捉诗画意趣,挥洒丹青墨毫,“顺其质朴之性而畅其雅致之姿”,甚而结合雕刻技巧,赋予灵秀动人之貌,发展为独具韵味的艺术品。
郑富中种葫芦的事,逐渐受到了各级领导机关的关注,县领导带人来家里参观、采访,还推荐他参加运城举办的农展会。郑富中说,2008年为了迎接奥运会,他还代表县里做了10个葫芦奥运福娃呢!
葫芦奥运福娃的制作成功,使他对葫芦深加工又有了新的想法。于是,他凭着几次去乔家大院景区获得的经验,决定物色几名葫芦烙画爱好者外出学习烙画技术。2008年他首先花了1000元委派17岁的女孩刘宁到乔家大院学习葫芦烙画技术,回来后刘宁就给他的葫芦烙画。果然凭着学到的技术,一个光秃秃的葫芦经刘宁手里一烙,顿时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工艺品,当时葫芦的价格一下就从几十元变成了五六百元,而且逢年过节总被上门购买的人们一抢而光。郑富中说,因为有了工艺品葫芦,十里八乡的村民遇到孩子结婚、老人过寿都要上门定做葫芦,一时间他的葫芦真的成了香饽饽。
后来,郑富中和爱人秦海珍也开始学习在葫芦上彩绘。200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他们决定自制葫芦工艺品为国庆献礼。二人创作的葫芦,正面的图案是一个中国地图,配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文字,反面是一个艺术体“寿”字。 郑富中说,他们夫妻俩为创作这个国庆献礼作品,一个多月几乎没有出过家门,每天在家里拿着二三百摄氏度高温的烙铁精雕细琢。
几年来,郑富中夫妻俩自创代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双喜”“恩爱鸳鸯”“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图案的葫芦不计其数,有的送给了客人,有的则被村民买走。
弘扬葫芦文化
收获的喜悦,更激发了郑富中种植葫芦的积极性。20多年来,他种植的葫芦从1亩地发展到4亩地,葫芦也从每年收获200个到1000多个,个头也从刚开始的20厘米变成了70厘米,从无人知晓到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葫芦王,每一步、每一年、每个果实里面,渗透了郑富中多少心血。令他欣慰的是,他终于圆了自己的葫芦梦、致富梦。
去年秋季,郑富中收获的成熟葫芦里,意外发现了一个高58厘米、周长为95厘米的痦子王特型葫芦和一个桃形葫芦,这让他欣喜不已。他说:“我20多年磨一剑,苦心没白费。”
采访结束时,郑富中道出了自己喜爱葫芦并执著培育、种植葫芦的缘由:那就是传承和弘扬葫芦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的葫芦文化。郑富中如数家珍地介绍说,因为葫芦爱生长,能蔓延,多果实,这一特色,恰恰与人们多子多福、福禄绵长等愿望相吻合。人们借物抒情,产生了对葫芦的钟爱和崇拜,从而也衍生出许多相应的神话和吉祥福瑞故事,代代相传,葫芦就成了人们心目中增寿、降瑞、除邪、保福、佑子孙的吉祥物。人们喜爱葫芦,从情感上来说,还有一种是在人际交往中,对朴素真率之情的追求。葫芦春无艳丽之花,秋有丰硕之果。颜色淡淡无奇,但可食用药用。葫芦无骄娇之态,有可喜之形,尤其是它那虚怀若谷,肚大能容的体态,使人觉得,葫芦有君子之风。于是人们怀着追寻平淡人情、宽容心胸的心态,对葫芦产生无限深情。这些信仰和感情的寄托,世代延续,构成了特有的葫芦文化现象,久久流传,愈久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