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三农 > 地方三农 >

安徽和县:农产品,如何“种”得优价适销?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9日 10:02 | 进入三农论坛 | 来源:安徽农网 | 手机看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三农首页 栏目 致富 农产品 微博 导航

三农资讯

国内 | 国际 | 农经 | 人物 | 农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创业 | 技术 | 资讯 | 榜样 | 点睛 | 宝典

农产品交易

供求 | 产品 | 市场 | 行情 | 报价 | 批发

  做大体量,做活市场,才有更大市场“话语权”

  初夏时节,和县田头到处是收购蔬菜的车辆。作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这里蔬菜产量巨大,却很少滞销,甚至在某些品类上对全国价格具有决定权,秘诀在规模上。

  “以辣椒为例,和县是全国最大的红辣椒生产地,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可以左右全国辣椒价格。”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局副局长柯能忠分析,这种因规模而产生的话语权,可以化解不少市场风险。

  和县以北200多公里的长丰县,因草莓而扬名全国,同样的生产理念得以体现。今年,这里的草莓价格每公斤10元至15元,普通农户每亩纯收入超2万元。早些年因“果贱伤农”退出的种植户,也许想不到草莓会有今天的身价。 1990年,由于规模小,生产销售涣散无序,草莓四角钱1公斤乏人问津。而如今,全县草莓种植达20万亩,在北京的批发价达到16元至20元/公斤。

  “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没有规模很难形成有气候的市场,当然也不可能培育成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农业主导产业。”合肥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钟玉文说,无论是传统的砀山酥梨、萧县葡萄、六安瓜片,还是长丰草莓等新兴特色农产品,都印证了一个道理:做大规模,才能做活市场。

  规模生产比重提高,还意味着行业成熟,价格更为平稳。这一点在生猪生产中尤为明显。安徽春然公司是我省最大的养猪企业之一。面对今年“肉贱伤企”的冲击,公司养殖事业部经理李新盛介绍,今年虽然生猪亏本了,但销售了3万头种猪,每头种猪可盈利700元。“从生猪饲养到肉制品加工,有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增长点多,总体依然盈利。”李新盛说。

  省畜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我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行业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增加,价格波动幅度逐步缩小。

  规模还是做长产业链的基础。素有“中国梨都”之称的砀山,近百万亩连片果园年产各类水果30亿斤。在此基础上,砀山大力调整水果结构、开发精品名牌,推广特色精深加工品种,延伸水果品牌链条。成熟的产业体系又成为水果价格的“稳定器”。

  “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形成规模化、特色化与专业化的产业区。”钟玉文说,各地要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并根据比较利益原则进行地域分工,努力优化农业产品布局。

实行标准化生产,擦亮绿色招牌,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田园到餐桌,农产品销路如何取决于消费者的认可度。

  每天下午3点左右,一袋时令蔬菜会准时送到合肥市民张先生家中,这是他从郊区一家农场订购的宅配蔬菜。“虽然比菜市贵不少,但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吃着放心。”张先生说。

  张先生的选择,反映出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逐步升级。顺应这一趋势,推进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提供更高竞争力的农产品,就可以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强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农产品进入这里,不但意味着大市场,还代表着更高利润。“和县蔬菜能够进入上海、南京市场,关键靠标准化生产。”柯能忠说,现在和县蔬菜标准化核心示范园区总面积近3万亩,全县30多万亩蔬菜产地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有了这些绿色标签,和县蔬菜甚至远销台湾、香港等地。”柯能忠介绍。

  前不久,长丰县出台了草莓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办法。“打响品牌,一定要实施标准化生产。”长丰县农委有关负责人说,早在2003年10月,长丰县就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草莓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了草莓种苗全流程的技术体系,让长丰草莓吃起来“更甜”。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吕国文介绍,去年,我省启动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创建,在庐江等5个县(区)整建制、全地域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目前,全省已累计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900多项,引进和推广国家及行业标准达1000多项,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场)17个和省级示范基地197个。

  “整体上看,我省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仍较低。”吕国文说,不少生产经营者缺乏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能自觉地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优质并不代表优价,更不代表一定为市场接受。”一位长期从事鲜活农产品采购的职业经理人强调,只有推行标准化生产,才能适应越来越严格的农产品检验要求,从而顺利进入流通渠道。当市场从提篮小卖向大流通转变时,安徽农产品必须走产业化道路,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由此才能脱离原始“口粮”意义,敲开现代市场大门。

掌握信息,瞄准市场决策,才能牵住供求“牛鼻子”

  近年来,因市场信息不对称、盲目生产而导致的农产品滞销屡见报端。如何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关系到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种植效益。

  “又大又甜的西瓜上市了。”时值5月,其他散户还在忙着栽植西瓜秧苗,利辛县广源丰种植合作社的西瓜已经推向市场。合作社理事长李军日前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种植了500亩西瓜。“去年合作社组织社员在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决定今年种植‘8424'号西瓜。这种西瓜深受市场欢迎,我们对今年的价格很有信心。”

  市场如同战场。对于种植户来说,准确的市场信息有时决定着一年的收成情况。“我们从媒体上得知今年粳稻的市场前景看好,而籼稻受到东南亚大米进口的冲击,所以,今年特意比去年增加种植400亩的粳稻。”舒城县东方粮油合作社理事长葛学义说,以前种庄稼不看市场,忙了大半年却不赚钱。“现在我特别留意各种农业信息,作为下一步生产的决策参考。”

  如何更好地让信息流动于市场与千家万户之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很好的桥梁。

  在东方粮油合作社,社员的粮价都由合作社出面谈。“与多家粮食采购商洽谈销售价格,粮食价格上不但有保障,还会略高于市场价。”葛学义说。在和县,已有60多个大大小小的蔬菜合作社,菜农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难题。合作社负责跑市场,菜农只管按要求种菜,收入反而翻番。

  省农委合作经济指导处副处长吕建魁介绍,近年来,不少合作社出面与超市签订协议,然后根据与超市在上一年底签订的合同,确定第二年如何种植,合作社也会预先向加盟菜农支付部分种子钱,并对种植过程规范指导。菜农菜还没种,销路就已经确定,价格也有保障。

  “以供求为指挥棒,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才能杜绝盲目生产,从源头着手化解滞销风险。”安徽农业大学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所所长黄正来认为,农业部门一方面要注意协同物价、商务等部门,搜集市场信息,形成科学分析,及时发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将信息及时发布到分散的农民手中。

热词:

  • 滞销风险
  • 农产品质量安全
  • 农民专业合作社
  • 安徽农业大学
  • 安徽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