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变暖,烟台本地海鲜开始扎堆摆上市民的餐桌。昨日,记者走访港城海鲜市场发现,目前海鲜品种丰富,但多是来自威海、连云港等地,而烟台本地的海鲜量较少,价格则比较高。记者发现,去年价格一路飙高到150元/斤的海肠,如今已回落到75元/斤,而老百姓愿意消费的本地鲅鱼卖得很火爆,大个头的最贵卖到40元/斤。
“海肠便宜不多了,要买的赶紧!”昨日,在芝罘区红利市场的海鲜区,一位贩卖海肠的摊主在吆喝着,“75块钱1斤不还价,这可比去年便宜多了。”摊主介绍,海肠涨价出现在2012年,当时海肠价格一路从20元左右/斤,一路升高,到2013年突破了百元大关,最高时能卖到150元/斤。说起涨价的原因,这位摊主表示,主要还是产量受限。“海肠虽然大连也有,但基本上算是烟台海域的特产,但每年的产量有限,一旦资源减少了,价格自然要升高。”摊主说。
曾经物美价廉的海肠早已成为“高档货”,而曾经被誉为高级海珍品的鲍鱼价格却非常“亲民”。在一个鲍鱼摊位前,摊主指着几盆大小不一的鲍鱼介绍说:“大的13块钱一个,还有8块钱的,小的2块钱一个,要的多算1块8一个。”这位摊主介绍说,今年虽然价格低了,但是销量并不好,大鲍鱼还不如小鲍鱼卖得好。对于鲍鱼便宜的原因,这位摊主分析说,可能是现在养殖的多了,供远大于求了。她说:“过去大个的鲍鱼都卖给了酒店,今年受节俭风影响,大酒店对鲍鱼的需求量大幅减少,而一些小的海鲜店只需要小鲍鱼,整体供应量少了,价格自然就便宜了。”记者发现,市民对鲍鱼的兴趣不高也是鲍鱼销路不好的原因之一。家住芝罘区市府街的王女士表示:“相比其他种类的海鲜,鲍鱼并不是家常菜,而且不好做,最多买几个尝尝鲜。”
天气暖和了,出海作业的渔船也多了,市场上供应量最大的仍是各种鱼类。但与往年不同,今年新鲜鱼类的价格都略有上涨,究其原因,鱼贩们纷纷表示,捕捞成本高、资源少导致价格升高。
记者发现,餐桌上常见的小黄花、小偏口等鱼类价格涨幅不大,每斤涨幅在5毛到1块钱左右,而涨幅最大的要数鲅鱼了。“这都是咱本地渔船打上来的鲅鱼,别看价格高,但吃起来绝对口感好。”在一个鲅鱼摊前,摆着大小不一的鲅鱼。摊主林大姐介绍,鲅鱼从小到大的价格分别为每斤30元、35元、40元。看着比去年秋天开海时能贵出将近一倍的价格,有不少市民提出了质疑。
对此,林大姐表示,每年9月份开海时鲅鱼销量会非常大,那时候价格自然便宜,现在虽然有鲅鱼,但没有太多,而3斤以上的鲅鱼数量更少,自己进价都非常高,自然卖得也就高了。“10斤左右的大鲅鱼,我进价就要37块钱,才卖40块钱一斤,破肚的鲅鱼我卖26块钱一斤都赔钱。”林大姐说,现在鲅鱼一天一个价,除了看资源还要看需求量。“‘五·一'快到了,估计海鲜价格还会涨一涨。”林大姐说。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鱼类价格略有上涨,其他贝类带壳的海鲜价格由于多是养殖,供应量较为充足,所以价格比较平稳,也不会受假期的影响出现大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