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茶叶修剪的好时机,近日,记者见到王新宝时,他带着刚刚购置的茶叶修剪机,正在茶园里为村民们示范。村民兰盛水说:“以前我自己开始种茶叶的时候,技术什么的都是一知半解,种不出好茶,多亏了王书记手把手教我。”
今年47岁的王新宝,不仅是年年春茶业公司的总经理,还是武平县桃溪镇新礤村党支书。从1998年开始,新礤村农民开始零星种植茶叶,但当时管理落后,加工粗糙,产值低下。王新宝也是从1998年开始种茶,此后,他把茶叶推销到珠三角,慢慢打开了销售市场。为发展茶产业,王新宝动员全村农民扩大茶园面积,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和技术,生产出高品质、多样化精品茶叶,茶产业逐步成为新礤村支柱产业。村里茶园如今已将近2000亩;全村800多人,从事茶产业的占了80%。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今年预计可达1.2万元。村民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2006年王新宝满票当选为新礤村党支部书记。
2007年初,王新宝等村两委干部牵头成立了武平县梁野绿茶叶专业合作社,吸纳茶农155人,筹集股金近800万元。之后,该合作社成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千社千品”的示范社和龙岩市市级典型示范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全镇15个建制村500余户茶农的种茶热情,武平茶业逐渐走上产业化、规模化之路。
村民兰义亨告诉记者:“我参加合作社以后,茶叶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价位升了,质量好了,销售也好了!”村民兰永良则在一旁插话说:“我的收入以前1000元不到,现在每个月三五千元。”
正说话间,邻村新田村的一位农妇骑着摩托车来到新礤村新宝茶厂,只见她利索地把摩托车后座上鼓鼓囊囊的编织袋卸下,过秤,随后打开编织袋,倒出刚刚采收回来的茶青。
新礤村现有大小茶厂16家,不少邻近村的茶农都把平时采收的茶青卖到新礤村的茶厂。“我们收购茶青是按质论价的,最贵的茶青是96元/公斤,最差的只有1.2元—1.4元/公斤,好的茶青主要生产碧螺春等优质茶。”王新宝说。
伫立在新礤村头,放眼望去,满目青翠。说到以后的打算,王新宝说:“我们以前主要施氮肥、复合肥,现在要让茶农施有机肥。我们出台了一个按收购金额为标准奖励有机肥的措施,金额越大,奖励有机肥越多,目的就是鼓励茶农改变施肥方式,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
记者感言
多帮农民找路子
有人说,村干部是“芝麻官、绿豆权、西瓜责”;也有人说,村干部的工作“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上管天文,下管地理,左管生儿育女,右管油盐酱醋”。新时代的新农村,村干部更是要会“十八般武艺”,得帮农民转弯子、洗脑子、出点子、找路子。王新宝就是这样一位农村基层干部。10多年来,在他的引领下,新礤村人由穷变富。
当村支书虽然让王新宝分散了精力,没法全心关注自己的企业,但是却有更多的村民赚到了钱,搬进了新居,新礤村更是远近闻名。不只想着个人发家致富,更想着带领村民共同富裕,这样的“村官”,值得广大领导干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