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种植的两棚黄瓜长势喜人,预计2014年元旦过后就能上市,至少能为他带来4万元的收入。
新疆库尔勒市80后小伙刘晨,大学毕业后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选择回到农村创业,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建成了5座集种植和养殖功能于一体的蔬菜大棚,每年收入达50多万元。近日,记者从库尔勒市农业局了解到,刘晨所建的大棚在全市农民所建的蔬菜大棚中是最先进的。
12月14日,记者来到库尔勒市和什力克乡,探访了不一样的刘晨和不一样的蔬菜大棚。
从市民到农民的身份转变
刘晨出生于库尔勒市和什力克乡,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种了170亩棉花地。2010年,学化学专业的刘晨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进入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并当上了组长,每月工资近四千元,成了昌吉市民。这一切让他的家人感到很自豪。
2012年春季,库尔勒地区遭遇“倒春寒”、“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各地的棉花遭受不同程度减产。看着年迈的父母无奈的眼神,刘晨开始考虑如何保障父母的劳动成果,让父母不再“看天种地”。
“既然没有办法控制天气,那我就自己建造大棚,营造适合种植的‘小气候'。”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刘晨发现设施农业风险小、收益大,不仅能种植,还能用来发展养殖。他感觉找到了既能帮助家人,又能自主创业的好渠道。
满怀兴奋的刘晨回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却遭到了家人迎头泼来的一盆冷水。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父母怎么也无法接受跳出农门的孩子,又要跑回来当农民。火冒三丈的父母甚至将刘晨赶出了家门。
刘晨理解父母当时的反应。他说,以前的那份工作年收入有六万多元,而且在乡里他也算是个有出息的读书人,扔下好好的工作不干,回家当农民,一般人都接受不了,更何况含辛茹苦把自己培养成才的父母。
理解归理解,但本着想为家里人减轻负担并干一番事业的刘晨,最终还是说服了父母。
从“看天种地”到“种植掌控”的转变
“要建就建最先进的大棚。”今年年初,辞职回家的刘晨拿家里所有的积蓄,又向亲戚借了数十万元,投入100万元建成了5座现代化温室大棚。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一茬菜就丰收了,他掘得了“第一桶金”。
记者在和什力克乡看到,刘晨建的水泥结构的蔬菜大棚格外显眼。刚一进大棚,一股热气迎面扑来,只见大棚里种植的黄瓜青翠欲滴,生长开的藤蔓有一米多高,沿着吊在空中的绳子蔓延,行距株距均匀得几乎一致。刘晨正在大棚里干活施肥、浇水、剪枝……动作轻巧而娴熟。他告诉记者:“这批黄瓜和西红柿元旦过后就能上市,库尔勒市市民过年就能吃上我种的菜了。”
“别看这几个大棚只占地十几亩,一年下来赚的钱可不比种170亩地的棉花挣的钱少,更关键的是,现在我们再也不是看天种地了,我们现在是自己调节大棚的温度和湿度,自己掌控种植环境。”刘晨母亲程会兰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种了两个棚的葫芦瓜,10月就熟了,卖完一算净利润3万多元。按一年种两茬菜算,5个棚一年种菜就能纯赚10万元;等到夏季,在大棚里养鸡,一年算下来,收入能达50万元。
“除库尔勒市农业局育苗中心外,刘晨建的温室大棚可以说是库尔勒市现有大棚中最现代化的。”据库尔勒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刘晨的温室大棚配备了放风膜和自动化增温设备,可以随时控制棚内的温度,而且墙体里层和外层都是砖混结构的水泥墙,比普通大棚的墙要厚的多,这样不仅结实而且保温性强。刘晨说,自己实现了从“看天种地”到“种植掌控”的转变。
说起刘晨和他的事业,他上个月刚娶进门的媳妇刘春花也是满心欢喜。“嫁给农民没什么不好,只要我们俩好好干,一年不比城里人挣钱少。”刘春花说。
“下一步,我想成立农民合作社,把村里的菜农都带动起来,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谈到对于未来的打算,刘晨告诉记者,目前,村里不少菜农种植蔬菜不是很规范,由于种植规模较小,又缺乏销售渠道和技术指导,经常导致蔬菜卖不上好价钱。因此,他想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菜农组织起来对蔬菜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实现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