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县西小王镇石桥村47岁的农民张清元,自2001年洗脚上岸,弃渔种地,经历了不小的转变。起初,他不种粮,而是植棉;如今却又从植棉改回了种粮。还成了拥有200亩地的小农场主、当地致富带头户。听这样的种地能手说农业经,别有滋味。
石桥村90户人家有三分之一的人以种地为生,张清元种的地最多。除了一家7口人的40来亩责任田,他又从村里承包了160来亩。
种地14年,有挣有赔。2009年棉价好,那一年他收入最高,一年纯挣50来万元。2012年遭遇台风和涝灾,年景最差,虽有农业保险,还是赔了10来万元。去年张清元收入在村里又成了最高的——自己种地纯收入15万元,给外商管理高粱挣了4万技术钱,其它时间在潮沟子里逮鱼摸虾收入9000多元——共收入20多万元。
单说种地。“种地收入大,我是沾了地多的光,规模化耕种效益远远大于一家一户零散种地。就说我,种地用的大型播种机、收割机、打药机及配套的浇水机械就20多套,光这些农机具就投资30多万元,种地少的人家大型机械用不上,所以也不会去投资购置种地设备,只能是越种越没信心,只好出去打工。”张清元说。
再说目前种地的困难。张清元也是一项项列出来。首先是受自然灾害制约,碰到灾害年头,种地就得赔。再就是,现有的土地零散种植、种植品种单一风险太大,经不起市场的折腾和摧残,农产品一旦不值钱,农民就很无助。还有机械化水平低,农民技术跟不上,糊里糊涂的增加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种地积极性。
“庄稼不收年年种、总有一年好收成。”张清元笑着说。现在国家支持土地流转,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各项权能,种地大户还有补贴,这让张清元更增加了种地的信心和勇气。去年秋,他又投资16万元,购置了大型全自动棉花苫膜机和玉米采收机。他计划,今年种50亩棉花,100亩玉米和50亩高粱,想通过多品种种植降低种地风险。
“春节前后,政府邀请当地一些农资经营大户和农业技术人员,到各村连续进行了多次农业技术和政策培训,让我们大开了眼界,”张清元说,“现在种地正像中央一号文件号召得那样,不光是要提高种地科技含量,更要通过土地流转,打破现有的土地零散种植模式。”眼下,他正忙着和本村另一种地大户张玉亭等人商量着成立石桥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事,准备今年再大干一场。